论朱光潜对克罗齐美学观念的接受
本文选题:克罗齐 + 朱光潜 ; 参考:《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01期
【摘要】:正一、“美在心物关系上” 五十年代美学论争的焦点是美的本质问题,美的本质论述又集中在美存在于何处这一视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原则性问题,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中,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派认为美寓于社会存在中,以吕荧为代表被朱光潜等指为唯心派的论者认为美是人的观念,而朱光潜则认定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美学批判论文集》(1958)就全是以这一观点为中心对自己以前的美学以及其他各美学派别进行批判的论文集,《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1956)《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1957)两文尤足代表其观点。朱光潜认为在讨论美时必须分清楚两个概念,物和物的形象。物是自然存在的,纯粹客观的,具有某些条件可以产生物的形象,这物的形象之所以产生,并不只靠物的客观条件,还须加上人的
[Abstract]:First, in the 1950s, the focus of the debate on aesthetics in the 1950s was the essence of beauty, and the essence of beauty focused on where it existed, which was regarded as a matter of principle in Marxist aesthetics. The objective school represented by Cai Yi thinks that beauty exists in objective things, the objective school represented by Li Zehou holds that beauty exists in social existence, and Lu Ying is represented by Zhu Guangqian as idealist. However, Zhu Guangqian holds that beauty is the unity of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The Collection of Aesthetic criticism (1958) i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criticizing his previous aesthetics and other aesthetic schools with this view as the center. It is materialistic and dialectical > (1956) "on beauty is the unity of 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1957). Zhu Guangqian believes that two concepts, objects and images, must be clearly distinguished when discussing beauty. Things are natural, pure objective, with certain conditions can produce the image of things, the image of this thing, not only rely on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things, but also the addition of human
【作者单位】: 湖南师大中文系
【分类号】:B83-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雯;梁实秋反对克罗齐?——梁实秋与克罗齐文艺观的异与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祁海文;徐^y:“美育”概念的最早提出者[J];长白学刊;2002年06期
4 陈涵平;朱光潜美育思想中的情感论[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5 王爱松;从文化影响看“京派”与“海派”的自然形态[J];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01期
6 毛宣国;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的现代性[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刘进才;论京派小说的空间形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杨隽;陶渊明的诗化隐逸之旅[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07期
9 周仁政;审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10 王文戈;《论语》中的“美”的现代阐释[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复旦大学;2003年
3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齐成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批评[D];复旦大学;2003年
5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7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8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9 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陈琰;朱光潜与中国传统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向诤;丰子恺文艺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俞燕;“诗与真”的不倦探索[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红;中国传统诗教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南华;朱光潜悲剧美学思想与尼采[D];西北大学;2003年
7 金中;试析语文课程理念所彰显的学科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黄静;“五鬼”辨证[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冯柯;“空则有,,有则空”[D];河南大学;2004年
10 王茜;古典审美理想的守望者[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宛小平;;朱光潜中西美学比较视野中的孟子[J];美与时代(下);2011年06期
2 夏中义;;青年马克思与中国第一次“美学热”——以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为人物表[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3 刘锋杰;;朱光潜与宗白华:美学双峰的并峙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曹谦;;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以“实践”概念为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阎国忠;;谁在接着朱光潜讲?——“主客观统一”说的逻辑展开[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6 苏中;;谈审美态度的培育与生态人格的养成[J];群文天地;2011年09期
7 陈晔;;探究美的本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1期
8 代迅;;审美态度的恰当性:中国当代美学的自然美[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9 成穷;;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上)[J];艺术·生活;2001年04期
10 高建平;;后文化研究时代的美学[J];美育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攸欣;;朱光潜在成都[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宛小平;;梁启超与朱光潜的美学比较[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宛小平;;美学史的写作——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是非谈[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朱光潜;;朱光潜同志在全国美学会议开幕式上的发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6 蒋孔阳;;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现代美学[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7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胜利闭幕 成立学会 通过章程 选举理事并提出学会工作计划和建议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10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宛小平 安徽大学哲学系;朱光潜:建立从认识到实践的开放美学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谢颖;美从何来?[N];人民政协报;2010年
3 ;三看朱光潜的美学思想[N];解放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潘欣信;美学何处寻?[N];美术报;2010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玉娟;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叶朗;追求照亮生活的艺术之光[N];中国艺术报;2011年
7 张法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国维:以美学接引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金涛;应时代呼声 彰东方大美[N];中国艺术报;2010年
9 李希凡;一种新美学发展观的执着探索[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傅国涌;美学一样能直面生活[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2 唐善林;邓以蛰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4 余锐;论黑格尔的象征型艺术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6 王丽;中国近现代美学课程发生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舒;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8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9 黄健云;“特殊”与美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黄文发;两种理论取向:自律和他律[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琰;朱光潜与中国传统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自红;现代性的困惑[D];暨南大学;2002年
3 郑素华;论朱光潜审美教育思想的现代性[D];扬州大学;2004年
4 李杰;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宋阳;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6 陆赢赢;论朱光潜对克罗齐“直觉说”和“文艺伦理观”的接受与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南华;朱光潜悲剧美学思想与尼采[D];西北大学;2003年
8 张仙花;朱光潜早期审美心理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杨s櫦
本文编号:2108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08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