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世界的同一性:审美情感的本源意义
本文选题:审美 + 情感 ; 参考:《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摘要】:审美世界只可能展现在审美情感当中,审美情感使我们意识到我们与世界的必然的和谐一致。在审美情感中,我们让事物自由地成为其自身,而不是将其纳入我们的功利目的。审美情感让我们超出自身的日常生存,从而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与物和谐共处的世界当中。
[Abstract]:The aesthetic world can only be displayed in the aesthetic emotion, which makes us realize the inevitable harmony with the world. In aesthetic emotion, we free things to be themselves, not to incorporate them into our utilitarian ends. Aesthetic emotion allows us to go beyond our daily existence and enter a completely different world in which people and things coexist in harmony.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窦晓光;浅析邓小平关于时间的看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孟彦文;语言从存在论向伦理学的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伏爱华;;“庄周梦蝶”的美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萧仕平;;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庄子人际关系思想试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赵光旭;;诠释学与华滋华斯的“化身”诗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时进;刘晓华;王约;刘小玲;;基于以能力为导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首次正式调查——2010上海卢市湾区公众科学素质调查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7 秦健;;对克隆技术的异议及传统伦理应有的宽容性[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葛舒荃;;从海德格尔的角度看保护自然美的实践选择[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10 张文刚;;“梦”与“花”:顾城和海子诗歌创作之比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9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婷;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胡云平;农村新社区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王菲;摄影:技术、艺术与文化[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6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7 粟亮;庄子的自由之道[D];湘潭大学;2010年
8 罗茜;黑暗中的希望之光[D];湘潭大学;2010年
9 胡斯源;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郭艳凤;海德格尔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伟;人与世界的同一性:审美情感的本源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2 ;冰雪世界[J];中国摄影家;2005年12期
3 崔淑琴;;谈林白散文语言的诗性美[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4 刘晓波;;我看审美[J];文艺争鸣;1988年05期
5 程烽;;远逝的童话——评顾城诗的特点[J];黑龙江史志;2009年24期
6 李平;;边缘模特挑战极致审美[J];中国服饰;2011年09期
7 韩佳卫,赵涛;梦与审美[J];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8 曹伟芳;;梦想的诗学——试析加斯东·巴什拉的想象观[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徐仁杰;;宗白华艺术化的人生观[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10 周新;;自然·生命·承诺——谈《迁徙的鸟》的审美价值[J];昌吉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红运;;《水浒传》妇女群象审美新探[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方朝明;;MSM性工作者性心理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周显昌;;浅谈语文课堂素质教学中的审美[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4 张道一;;中国审美的意蕴[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5 王晓棠;;要培养观众的审美[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6 陈志雄;;司法鉴定中情感性精神障碍12例资料分析报告[A];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谢友福;;动物在英汉谚语中的比喻性用法及其审美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9 刘道广;;艺术活动及审美对社会文化基调的影响[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10 郑剑顺;;论文字史料的情感性[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尹恺力;审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N];中国教师报;2004年
2 浙江省鄞州中学 王陈香;培养审美的眼睛[N];美术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安仲文;开户数下降或致新基金发行“审美疲劳”[N];上海证券报;2008年
4 ;有关“裸”的审美疲劳[N];中国文化报;2004年
5 廖全京;真诚——被遗忘的审美前提[N];文艺报;2005年
6 刘金祥;与草原的审美约定[N];文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宋广玉;常念如意处,储蓄美和爱[N];南京日报;2008年
8 吕晶田;审美的文化眼光[N];美术报;2005年
9 冯德良;惊世骇俗的审美[N];中国商报;2004年
10 张东;《中国轨道》:构筑新的审美模型[N];解放军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郑宜庸;审美之难——电影性爱场面的观看心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3 赵苏妙;篮球运动之美学阐释[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4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建疆;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D];复旦大学;2004年
6 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7 蔡成效;人与世界关系的实践基础之沉思[D];武汉大学;2004年
8 孙丽君;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艺术经验[D];山东大学;2005年
9 王浩滢;中国写意画的美学特质[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10 许锐;传承与变异 互动与创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远鹏;论大学校园文化在美育中的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虎;电视纪实作品摄像艺术的审美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婷婷;我国电视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审美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4 范瑞红;殷商王畿故地《诗经》“风诗”与殷商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海燕;在“历史”与“现实”间深思与言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汝山;当代时尚模特文化审美透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明明;河北梆子唱腔唱法的美学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8 林秀明;知识之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念祖;论生态建筑的审美趋势[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郑楚霞;广告英语汉译中的审美[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12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12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