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

发布时间:2018-07-14 19:02
【摘要】:相对于现代美学的主体间性而言,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是前主体性的主体间性,即主客体尚未充分分化、主体未获得完全独立状态的主体间性。中国美学的意象概念就是这种古典主体间性的体现。意象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意与象的合成过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意象通过审美感兴而产生,突破物我、人我的屏障,达到了主体间性的审美境域。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modern aesthetics,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is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pre-subjectivity, that is,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is not fully differentiated and the subject has not obtained the completely independent state. The image concept of Chinese aesthetics is the embodiment of this classical intersubjectivity.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mage has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of the combination of meaning and image, which embodies the philosophical realm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Image comes into being through aesthetic feeling, breaking through the barrier of object, man and me, and reaching the aesthetic realm of intersubjectivity.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宗峰;在“致用”与“审美”之间——梁启超前后期文学思想的转向论略[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张焕志;中国美学传统的新阐释──以生命美学作为阐释背景的《中西比较美学论稿》[J];河南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3 刘方;以人拟艺: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视野[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向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游”与宗白华的散步式美学[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卫发兴;;中原城市群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J];林业经济;2006年05期

6 罗琳会;“言不尽意”: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贺利;晚唐诗人的心灵感悟及审美特征探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01期

8 宋晓;宋代生活器皿设计的文化体现[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5年03期

9 刘跃军,郜子军;情景在竞技武术套路编排中的运用[J];武术科学(《博击》)学术版;2004年01期

10 伍宝娟;“物感”说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2 王欣;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杜磊;古代文论“韵”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李菁;南宋四洪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胡学春;“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7 陈名财;生态存在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8 邹强;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易勤华;戏曲诗性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克锋;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画论的会通[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运军;袁枚“性灵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琰;朱光潜与中国传统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毛明;魏晋玄学“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4 谭佳;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丽萍;古典诗学的现代阐释[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6 罗明月;吴筠的道教美学思想初探[D];四川大学;2004年

7 宋雪茜;苏轼夜游及其对现代夜间旅游审美的启示[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8 许宜兰;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的美学风格[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简瑷;论文人画的禅宗美学精神[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10 田力;魏晋南北朝世族家庭美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锋;;全球化视野中的美的本质[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2 杨春时;;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3 陈晔;;探究美的本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1期

4 王晓华;;身体主体观中的审美过程论[J];学术研究;2011年06期

5 刘彦顺;;从实践感、时间性与社会时间论马克思的休闲美学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4期

6 阎国忠;;谁在接着朱光潜讲?——“主客观统一”说的逻辑展开[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7 王昌树;;论哈贝马斯的审美现代性思想[J];社会科学家;2011年07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计武;;作为美学范畴的怪诞[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晶;;再论审美构形[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宛小平;;金岳霖《知识论》中的美学思想初探[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徐大威;;试论审美形态的特定性——审美形态及其相关易混概念辨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2 ;三看朱光潜的美学思想[N];解放日报;2008年

3 高建平;美学在文化间架起桥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肖建华;当代美学的审美主义转向[N];光明日报;2009年

5 张玉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考察[N];文艺报;2009年

6 安佰鸿 北京语言大学;生态美学会通中西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吕宁兴;唐长安城市审美气象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3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4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通;海德格尔的主体间性美学思想[D];厦门大学;2006年

2 杨晨;中国现代美学中“意象”、“意境”概念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 高春民;生态美学:一种新的美学形态[D];新疆大学;2008年

4 韩红艳;主体的感性之美[D];西北大学;2007年

5 张勤;走向生态审美[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6 杜振秋;自由与禁锢[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邱思斯;道家古典美学与现代视觉思维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坤玉;朱光潜“美感经验”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杰;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马兆杰;味美论要[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1226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226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6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