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边城》两个英译本美学再现的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从翻译美学观看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质大学》 2012年
对《边城》两个英译本美学再现的对比研究
官霞
【摘要】: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巅峰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边城》因其对人性的深入探讨,对现代人处境的迫切关注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占有重要地位。自1934年问世至今,其研究已走过了近80年的历程,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出版以来,被翻译成13种语言,并被美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或地区选入大学课本。迄今为止《边城》共有3个英译版:第一个译本The Frontier City由金提和Robert Payne翻译,1947年出版;第二个译本The Border Town由戴乃迭翻译,1981年出版,2009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沈从文和戴乃迭的双语对照版本;第三个译本Border Town由美国著名汉学家、沈从文研究专家Kinkley翻译,2009年出版。我国学者运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对金堤译本和戴乃迭译本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分析,但对Kinkley译本的研究较为罕见。因此,本文拟将戴乃迭译本和Kinkley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边城》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 《边城》寄托了沈从文的美学思想,蕴含丰富的美学价值。译作能否成功再现原著的美学意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作能否在译语环境中保持长久生命力。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戴乃迭译本和Kinkley译本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因而必须符合“美学”标准。文学翻译是基于文学创作上的艺术再创造。文学翻译与美学的联姻可谓是天作之合。翻译美学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边城》作为一首美学价值极高的田园牧歌,两者的结合顺乎自然。本文以翻译美学理论为依据,从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探讨了《边城》两个英译本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其中形式系统的美学再现从音美、词美、句子和段落美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非形式系统从意象美和意境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本文以典型的例证来分析论证翻译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有效阐释力,比较了两个译本的得失,并提出相应的改进观点。通过对《边城》原作和译作的美学价值的系统对比分析,发现总体而言戴乃迭和Kinkley都以各自独特的语言风格再现了原作之美。虽然相比之下Kinkley的译本略胜一筹,但两个译本都还存在个别尚可改进之处。 本文丰富了《边城》译作的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也证明翻译美学是一门操作性较强、能够引入翻译学科的理论,从而彰显翻译美学对文学翻译活动及其鉴赏批评活动的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军;曹青;;许渊冲诗歌翻译美学探微[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程莹;;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8期
3 任军;;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成都市公共场所公示语英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4 李刚;;翻译美学下的文学美再现——霍桑《古屋杂忆》及夏济安译作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刘小燕;从翻译美学观看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李艳荣;运用比较美学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民族色彩——对小说《边城》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7 孙明磊;;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美学视角[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11期
8 隋荣谊;李锋平;;从翻译美学视角探析《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J];外国语言文学;2008年02期
9 温泉;;近十年沈从文《边城》研究述评[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贺鸿莉;;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翻译美学视角[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莉;;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公示语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金祝;社会符号学意义观视角下《边城》英译本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凯;接受美学视角下《边城》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3 吴连娇;《边城》英译的衔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赵玥;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意境转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王千;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吴玲;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看白之《牡丹亭》唱词英译美的再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汪溢;从翻译美学角度探讨小说翻译中对话美的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胡招荣;戴乃迭《边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赖晓鹏;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辑)的审美再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韩昆;论许渊冲的翻译美学思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雯;;作为批评术语的“颓废”——评《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刘晓峰;;从SL-TL语域比较的角度谈翻译中的语域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童兆升;刘国忠;方英姿;陈海容;;散文翻译中“韵味”再现的层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阮玉慧;;论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薛雯;;当代中国颓废主义研究的突破与路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张伟;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内涵的失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7 徐建龙;翻译中的意义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宋玲玲;浅议文学欣赏与语言教学[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张辉;王俊凯;;“隐喻”在防止英语学习“石化”现象中的作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孙晨;;从接受美学视角探析诗歌翻译中的意象移植[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俊峰;潘智丹;;MTI教育:中国翻译学科发展的契机[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5 赵慧;;浅谈京剧语境与翻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6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任东升;;翻译文化研究的新概念[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杰;郭九林;;从认知角度谈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功能对等[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褚连波;湘西文化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斌;论品牌名称命名翻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张琳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政治语篇中英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杨睿;会展口译评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宋春艳;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李清照词的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宋宛蓉;关联理论框架下《红楼梦》隐喻翻译的效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雪鸽;零翻译及其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张一帆;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中西翻译思维差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欢;;浅论《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文体区别及相关翻译归化、异化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2 陈逢丹;;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3 任军;;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成都市公共场所公示语英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4 许钧;;翻译不可能有定本[J];博览群书;1996年08期
5 林庆扬;评许渊冲先生的四首韵译唐诗[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6 盛一英;脱胎换骨 借腹重生——读杨必译萨克雷的《名利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7 李谧;许渊冲的诗译“三美”说[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汪羽旎,沈穷竹;异化民俗下的人性悲歌——解读《边城》[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9 余元玲;张培基先生散文翻译中保存“质朴”风格的技巧——读《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有感[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王友光;优美而破碎的农业文明意象——沈从文《边城》的又一解读[J];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月红;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意境问题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吴连娇;《边城》英译的衔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高立东;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边城》中隐含信息的翻译[D];苏州大学;2007年
4 李巍;从不确定性谈《边城》的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5 胡招荣;戴乃迭《边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钱嘉颖;从哲学阐释学角度论译者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文化词语在《家》英译本中的实现手段[J];出版发行研究;2003年06期
2 田华;;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翻译的审美再现[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胡伟;;《心经》三个英译本用词的比较分析[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年04期
4 何敏;;英语世界《聊斋志异》译介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2期
5 王琪;;中西思维——《红楼梦》及其英译本语篇衔接差异的成因[J];黑龙江史志;2010年21期
6 肖娴;;《世说新语》及其英译本词汇衔接比较与语篇翻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何泠静;;论《离骚》三个英译本植物名称的翻译[J];凯里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严苡丹;;赋体文学英译探微——从《警幻仙姑赋》的两种英译比较谈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王慧;石转转;;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文体学特征及英译[J];山西科技;2011年03期
10 江小平;美国和西德翻译出版萨特原著[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英;;从《红楼梦》的英译本看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和补偿[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沙博里;李士钊;妙龄;;《水浒》新英译本前言及翻译前后[A];水浒争鸣(第四辑)[C];1985年
3 刘玮;;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诗经》译本的形美传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金百林;;试论《易经》英译本对数字的译法[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于兰;;中西文化浸润下的英译本《围城》——从小说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分析英译本[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红菊;;因《针灸学释难》结下的缘分[A];2009'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黄粉保;;《金瓶梅》英译本误译解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李宁;;民俗文化翻译初探——以《福乐智慧》中民俗文化的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孙坤;;英汉语翻译与标点符号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迎胜;;至元初年以前的垂河流域及其周围地区[A];蒙古史研究(第四辑)[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驻京记者 王乐;[N];文汇报;2009年
2 胡志挥;[N];文艺报;2009年
3 汪榕培(中国典籍英译学会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记者 王佳欣;[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5 子雨;[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王鹏;[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王鹏;[N];人民政协报;2002年
8 裴立宁 郑洪;[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9 杨元崇;[N];团结报;2004年
10 陈欢;[N];中华读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波;《论语》英译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夏天;“阐释运作”延展理论框架下的老舍小说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冯晓黎;帛书本《老子》四英译本的三维审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费玉英;小宝西游[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李冰梅;冲突与融合:阿瑟·韦利的文化身份与《论语》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洁;琴声何处不悠扬[D];苏州大学;2008年
9 江帆;他乡的石头记:《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黄中习;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彦博;翻译美学视角下的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莹;翻译美学视角下《边城》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文平;对《边城》两个英译本美学再现的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宋向娜;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5 张晓蕾;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海商法英译本连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吕红丽;建构主义视角下新疆旅游手册英译本之构建[D];新疆大学;2011年
7 刘仕敏;以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解读王际真的《红楼梦》英译本[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谢承凤;从《汉魏六朝小说选》杨、戴英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官霞;对《边城》两个英译本美学再现的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10 穆智玲;以《围城》英译本为例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从翻译美学观看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3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3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