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上古审美文化对日本绳文时代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7-28 08:45
【摘要】:从中国和日本考古文物、古代文献、古史传说来看 ,中国上古审美文化对日本绳文时代审美文化曾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影响表现为以山东后李文化为代表的“太昊时代”审美文化对绳文时代草创期、早期审美文化的辐射 ;中期影响表现为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少昊时代”审美文化对绳文时代前期、中期审美文化的渗透 ;晚期影响表现为商周时代青铜、玉雕等审美文化因素在绳文时代后期、晚期审美文化中的凝聚。由于接受了中国上古审美文化的影响 ,日本绳文时代无论是在太阳崇拜、火崇拜、凤鸟崇拜、鸡崇拜等深层文化观念方面 ,还是在整体造型、陶塑装饰、抽象纹样等审美形式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从而呈现出由神秘
[Abstract]:From the archaeological relics, ancient documents and ancient historical legends of China and Japan, the aesthetic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aesthetic culture of Japanese rope writing era. This kind of influence can be divided into early, middle and late three periods, the early influence is represented by the "Taihao era" aesthetic culture represented by Shandong Hou-li culture, and the radiation of the early aesthetic culture; In the middle period, the aesthetic culture of "Shao Hao era", represented by the culture of Dawenkou, permeates the early and middle period of the rope culture, and the late influence is the bronze, jade carving and other aesthetic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he cohesion in the late Aesthetic Culture. Having accepted the influence of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 culture, Japan's rope culture era was not only in the aspects of deep cultural concepts, such as sun worship, fire worship, Phoenix bird worship, chicken worship, but also in the overall modeling and decoration of pottery sculptures. Abstract patterns and other aesthetic forms have undergone corresponding changes, thus showing a mysteriou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富强;胶东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地理分布及相关认识[J];北方文物;2004年02期

2 高广仁;花厅墓地“文化两合现象”的分析[J];东南文化;2000年09期

3 吴文祥,刘东生;4000aB.P.前后降温事件与中华文明的诞生[J];第四纪研究;2001年05期

4 张光明,夏林峰;山东桓台县史家遗址发掘收获相关问题的探讨[J];管子学刊;1999年04期

5 张光明,芦琳琳;海岱地区文明形成进程的考古学研究——兼论鲁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序列、特征与社会性质[J];管子学刊;2004年01期

6 王仁湘;关于史前中国一个认知体系的猜想─—彩陶解读之一[J];华夏考古;1999年04期

7 冯沂;沂蒙地区原始农业初探[J];农业考古;1999年03期

8 侯仰军;;海岱龙山文化与尧舜之乡考辨[J];齐鲁学刊;2006年01期

9 沈辰,高星,胡秉华;山东细石器遗存以及对“凤凰岭文化”的重新认识[J];人类学学报;2003年04期

10 张富祥;沂沭细石器文化内涵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孔富安;中国古代制玉技术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王建华;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郑州大学;2005年

4 袁广阔;二里头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5 侯仰军;考古发现与夏商起源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毕晓乐;齐文化与阴阳五行[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常怀颖;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初探[D];四川大学;2005年

3 王强;月庄遗址后李文化石制品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王爱民;商与东夷关系浅探[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卢建英;尉迟寺遗址及小区史前聚落形态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奥夫斯相尼柯夫 ,汤侠生;社会主义的审美文化[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05期

2 金亚娜;审美文化的概念和结构[J];求是学刊;1990年06期

3 邓牛顿;说“清”[J];文艺争鸣;1990年01期

4 李丕显;独树一帜的美学探索——于乃昌《西藏审美文化》浅评[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5 谢方;美学研究与应用——“浏阳花炮美”学术研讨会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1991年06期

6 李林;审美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关系[J];学术论坛;1992年02期

7 王学海;;论发展审美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8 李林;审美文化与人类文化同步发生——艺术考古材料所证明[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9 荆学民;论审美文化的客体形态[J];文艺研究;1993年02期

10 李西建;当代文化进程中的审美文化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学海;;新世纪中国艺术美学展望(提纲)——以中国画,中国内衣市场行情为析例[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黄河涛;;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于乃昌;;走进边缘——中华美学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张振华;秦玉兰;;电影美学:步入新世纪的困惑[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5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6 张海文;曾令可;王慧;程小苏;;青瓷的工艺特点与其艺术特色的关系[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朱存明;;“视觉文化”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变迁[A];“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周建良;;试论高师声乐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10 徐放鸣;张玉勤;;《全球化语境中的休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为宝;论文化底蕴对包装设计的基础作用[N];中国包装报;2000年

2 邢建昌;从美学研究到审美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0年

3 黄石明;文学理论的机遇和挑战[N];中国文化报;2001年

4 王小舒;清代的审美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1年

5 邢煦寰;审美文化与华服创制[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仲呈祥;警惕艺坛媚俗文化泛滥[N];人民日报;2001年

7 张学昕;“全球化”与我们的文化选择[N];文艺报;2001年

8 闫振中;赫赫我祖,来自昆仑[N];西藏日报;2001年

9 夏硕琦;工笔画在复兴[N];西藏日报;2001年

10 程为宝;论文化内涵对包装设计的影响[N];中国包装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虹;90年代中国电视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卡丽比努尔·买买提;维吾尔族精神民俗审美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4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6 巫晓燕;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当代都市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8 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10 曹巧兰;城市审美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下的张艺谋电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孙红;论转型期审美文化走向及建构[D];郑州大学;2000年

3 段吉方;审美文化与中国当下影视艺术的文化指向[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玉兰;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常新;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反思、评价与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7 胡燕妮;审美世俗化[D];暨南大学;2003年

8 李旭;审美意识与文体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邵志华;现代广告的审美之维[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石舞潮;有意味的形式——近体诗格律与中国传统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495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495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a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