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假”、“伪”、“丑”观念辨

发布时间:2018-09-10 12:58
【摘要】:在中国古代典籍中 ,与“真”对立的是“伪” ,即奸诈、巧伪 ,而不是“假” ,“假”另有正面的意义。“丑”亦不与“美”绝对对立 ,“有心而恶”的丑且恶者 ,方与美与之对峙 ,“无心而恶”的外形丑者 ,则有转化的可能。审伪、审丑均需辩证而观 ,不否定“伪”有人为制造之义 ,但与表现人的真性情的文艺创作相抵触 ;美与丑之间有“遇合无常”之变态 ,与人们各自不同的爱恶之情相关。
[Abstract]:In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the opposite of "true" is "false", that is, treachery, cunning, not "fake", "fake" has another positive significance. "ugliness" is not absolutely opposite to "beauty", the ugly and evil person who has the intention to be evil, the ugly person who faces with the beauty and the ugly person who is "unintentional but evil" has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form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judge the false and to judge the ugliness dialectically. We should not deny that the "fake" is created by some people, but it conflicts with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that shows the true temperament of the person. There is a metamorphosis between beauty and ugliness that "meets with impermanence". Related to people's different love and evil feelings.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琦;王琦;;中医“治未病”说略[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2 史鸿文;走向生命优存论美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陈祥明;论科学美及其美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王金龙;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功能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6 李剑;论比较教育的目的性与审美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7 陈吉猛;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倾向论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钱玉婷,黄佳;音乐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韩虎林;美学视野中的英语修辞[J];池州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10 邹巅,肖玉林;《橘颂》、《弹歌》与咏物诗的创格[J];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锦瑶;;由《诗经》言志传统论马致远戏曲抒情化[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3 王硕民;;汉儒说《诗》情志关系的哲学阐释[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4 罗斯宁;;论辛弃疾词中菊花和鸥鸟的意象[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av本;;以屈原为例: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问题[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6 陈立柱;;说“国必依山川"[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逄金一;身体理论视域中的秦汉女性美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任真;论中国当代的《毛诗·大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熊辉;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4 郑慧霞;卢仝研究(Ⅱ)[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丹凌;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梁英;大众叙事与精神家园[D];四川大学;2007年

8 朱国昌;晚清狭邪小说与都市叙述[D];上海大学;2007年

9 顾瑞荣;道家“大一”思想及其表达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璜生;语言与观念的嬗变[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前进;毛泽东军事思想对现代战争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7年

2 程晶晶;韵者,美之极[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章慧丽;元代诗学初探[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苏爱梅;《鹤林玉露》的诗学思想及其产生背景[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侯艳;互文性视角下的诗歌意象翻译[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李云海;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析论[D];山东大学;2007年

7 沈静;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晓晓;从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看民族审美意识[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素娜;从人地关系角度看夏朝的兴衰[D];湘潭大学;2007年

10 元君玲;对本雅明“光晕”理论的思考[D];南昌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为祥;“四句教”与王学三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2 张毅;苦难中的探索与抉择——论加缪文学作品的思想轨迹[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3 龚群;历史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背反与统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4 张应中;论三个流氓无产者[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5 郑少珍;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6 程党根;维科历史哲学评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7 梁建民;庄子美学思想三论[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8 苟小泉,刘之静;试论中西善恶观的差异[J];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9 李觐;正确认识道德之“恶”的历史作用[J];淮阴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10 杨云红,申劲松;找回失落的灵魂——《蝇王》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邹琳;;薇依论恶的概念——以“爱国主义”为例[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寇爱林;心向上帝的旅程[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贺文峰;张载人性论简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建华;碎片:存在的证明[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伟芳;叔本华善恶观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李海平;别尔嘉耶夫善恶观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刘常青;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人性[D];山东大学;2006年

6 朱云飞;儒家和基督教关于恶的来源及其消除的思想之比较[D];安徽大学;2006年

7 李勤勇;论爱默生的性善论[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琚亮;恶与罪的生成辩证[D];浙江大学;2008年

9 宋文博;全能与恶[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34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34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4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