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心物交感—文艺本体论——刘纲纪《周易美学》述评

发布时间:2018-10-19 09:02
【摘要】:正中国古代有没有关于对文艺本体终极存在的认识,过去学界似少发见.刘纲纪早在《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东晋佛学与美学”、“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两章中就深入探讨过这个问题,富有创见地提出了中国古代文艺本体论的核旨是“情物交感”的观点,在《周易美学》中,著者则对“心物交感”(即“情物交感”)作了更深入地阐发.著者认为,中国美学始终是以心物交感而产生的情感表现来说明艺术的发生与本质的.交感论是中国美学对审美与艺术创造中主体与客体(对象)关系的解决.而中国美学的交感论的理论基础最初是由《周易》奠定的.《周易》中不仅有一个和“感”直接相关的“咸”卦(“感,咸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而且还有十一、二处谈到“感”的问题.其意可归纳为几点:(1)“感”虽为“感应”,但又非单方面的被动接受,而是两个事物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即所谓相“交”
[Abstract]:In ancient China, there was no understanding of the ultimate existence of literature and art Noumenon. Liu Gangji discussed this issue in the second volum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Buddhist Studies and Aesthetics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Liu Xie's Wen Xin Diao long, in both chapters. In the Book of changes Aesthetics, the author makes a deeper analysis of the "feelings and objects sympathetic". The author thinks that Chinese aesthetics always explains the occurrence and essence of art by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produced by the sympathetic feeling of heart and substance. Sympathetic theory is the s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n aesthetic and artistic creation in Chinese aesthetics. However,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ympathetic the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was initially laid down by the Book of changes. There is not only one "salty" hexagram ("feeling," 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feeling" in the Book of changes). Soften up and just down, the two senses with each other, "), and there are eleven, two talk about the" feeling. " The meaning can be summed up as follows: (1) although "feeling" is "induction", it is not a unilateral passive acceptance, but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things, that is, the so-called "intersection".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3-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谈嘉德;《坤卦》的西南、东北[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2 陈玉森 ,陈宪猷;先秦无《易经》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3 石夷;《周易》美学思想的历史地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4 毕群圣;;济南周易学社成立[J];周易研究;1992年03期

5 刘清平;;《周易》研究的新开拓——评《周易美学》[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3年03期

6 王德有;周易智慧:文王囚居演周易[J];百科知识;2000年07期

7 紫竹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周易[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8 杨鸿台;《周易》婚恋道德思想芜菁辨析[J];中国性科学;2004年01期

9 张克宾;;《周易古史观》[J];周易研究;2006年05期

10 余敦康;;中国智慧 和谐《周易》[J];财富智慧;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福生;许仕杰;黄纯美;黄绍刚;;以“易”诠“医”[A];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邓子纲;;《周易》与“人企合一”的现代企业管理法则[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奕争;;触“类比”旁通“类”(内篇)[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马元良;;《周易》的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A];孔学研究(第十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三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曾繁仁;;试论《周易》的“生生为易”之生态审美智慧[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6 王振复;;当代易学思潮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7 李崇高;;《周易》的“生生不息”与计划生育[A];第六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何中良;;《易脑》与《周易》的不同之处[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潘德荣;;易与不易——对“易”道的诠释学解读[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朱胆;;运用《周易》完善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思路[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井海明;周易与管理[N];光明日报;2004年

2 刘大均;传统周易解读现代人生[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记者 陈昌旭;谁是“湘湖之父”周易藻的后人[N];杭州日报;2006年

4 申屠文婕;海归众生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本报记者 魏丽娜 刘显仁;c衬亚笄┎坟匀嗽龆,

本文编号:22806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806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e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