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比较语境中的误读与发明——推求徐复观、叶维廉、高友工、方东美等学者重建中国美学的若干策略

发布时间:2018-10-23 11:50
【摘要】:徐复观、叶维廉、高友工、方东美等中国学者在研究中不约而同地将西学作了有意无意的误读式援引、转换或整合,并指向发明中国问题,这种不免有所取舍的操作,或许可理解为这些学人为了创设发明中国问题之语境而采取的一种比较和解释的策略。有意思的是,庞德和海德格尔等西方学者也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本位来取用东方资源的,在资源的选择和取用目的上都受到他们自己理论目标的牵引而未必做到忠实。东西方学者在比较视野中对对方资源的取用和援引策略,形成了某种互文的效果,可以让中国人更深刻地体认到中国传统的某些特出的好处。以体为尊,在比较中互相发明,是比较语境的本质所在。
[Abstract]:Xu Fuguan, Yeh Wei-lien, Gao Yougong, Fang Dongmei, and other Chinese scholars, in their research, have made deliberate or unintentional misinterpretation, conversion or integration of western studies, and pointed to the invention of China. It may be understood as a strategy of comparison and interpretation adopted by these scholars in order to create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 Chinese problem was invented. Interestingly, Western scholars such as pound and Heidegger also draw on the oriental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their own national culture, and are guided by their own theoretical goals and may not be faithful in the choice and purpose of the resources. The strategy of using and invoking the resources of the other si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scholars has formed a certain effect of intertextuality, which can make the Chinese people realize more deeply some special advantage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 The essence of comparative context is to regard aspect as respect and to invent each other in comparison.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 惠州学院中文系 暨南大学中文系 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 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JJD750.11-44211)
【分类号】:B83-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平;邹元江;;海德格尔与徐复观艺术观之比较[J];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2 罗森堡,蒋洪新;庞德、叶维廉和在美国的中国诗[J];诗探索;2003年Z1期

3 张节末;;主持人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王光明;香港的“客居”批评家[J];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06期

5 张志国;;主持人语[J];华文文学;2011年03期

6 刘毅青;;比较语境与中国文学研究的自我意识——徐复观文学研究的本土性诉求[J];人文杂志;2008年05期

7 蒋洪新;庞德的《华夏集》探源[J];中国翻译;2001年01期

8 张志国;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从叶维廉《中国诗学》到赵毅衡《诗神远游》[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3期

9 邹元江;;学问的生命与生命的学问[J];博览群书;1998年11期

10 杨伟;;叶维廉比较诗学中的文化忧虑[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会平;;论海德格尔对人类生存命运的关注[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菁;;虫洞?——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旅[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余在海;;技术的本质与时代的命运——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的解读[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蓝旭;;入世的执着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李白[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5 王建军;;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自恋情结”及其克服[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敦华;;《约翰福音》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朱海斌;;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存在论题的现象学分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张汝伦;;关于海德格尔的两个批评[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9 俞吾金;;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差异”理论及其启示(发言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王德峰;;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之思中相遇——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嘉(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哲学:思想的移居(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俞吾金;作为假问题的“哲学的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洪兆惠;走进那片秋天的林[N];辽宁日报;2007年

5 清华大学教授 肖鹰;我们带汉语回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知识分子与权力的世纪之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任昕;海德格尔与现代性后现代性诗学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祝勇;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刘军(编辑);海德格尔与解构的政治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10 祝勇;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2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曹万成;海德格尔前期此在观与马克思人学思想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陈治国;形而上学的远与近[D];山东大学;2011年

7 朱耀平;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D];复旦大学;2003年

8 孙冠臣;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红;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董志刚;诗的的复兴——海德格尔诗学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3 郭德君;跨越时空的对话——老庄和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4 徐瑾琪;试论本真的存在[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伍世文;海德格尔的诗性拯救[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郭燕;论海德格尔科学哲学思想[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姚要武;庄子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D];安徽大学;2002年

9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10 王星星;技术之追思[D];山西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289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89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1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