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人类学与传播美学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Abstract]:Aesthetic anthropology has answered the basic question of classical Marxist aesthetics deeply, which is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xist aesthetics, but also needs to respond to the cultural spreading practice of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o dialogue the "anti-cultural" aesthetics of Western Marxism. The practical condi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esthetic anthropology i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arxist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actic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mmunication aesthetics. As the middle link of aesthetic anthropology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anthropology embodies the connotation of "people-oriented", and the resulting communication aesthetics also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
【作者单位】: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分类号】:B83-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杰;美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与文学学科的文化实践——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初步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方李莉;审美价值的人类学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李泽厚;王德胜;;关于哲学、美学和审美文化研究的对话[J];文艺研究;1994年06期
4 王杰,海力波;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J];文艺研究;2002年02期
5 王铭铭;传媒果代与社会人类学[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04期
6 张涵;;当代传播美学纲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明君;;审美人类学视域中的民族舞蹈开发——以秧歌与秧歌节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李世涛;实践美学观的产生及其引发的争论——从对立、排斥走向对话、汇通之一[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3 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冯宪光,傅其林;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银建军;生态美学视域中的巴马长寿文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刘艳艳;黄华燕;;侗族鼓楼艺术和文化功能初探——以三江独峒乡高定村鼓楼为例[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张良丛;;论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建构和价值诉求[J];东方论坛;2010年04期
9 孙小光;;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制度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范秀娟;;走向民间、走向田野的审美人类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宋生贵;;开掘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飞雁;彩调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林晓华;媒介素养与少数民族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榕;《金华日报》与婺商“建构”[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2 陆亨;共享游戏:从传播“仪式观”看网络时代的电视迷群文化[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3 龙运荣;大众传媒与农村婴幼儿教养方式的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4 陈源;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莎;论国内娱乐电视传媒的现状与发展[D];南昌大学;2006年
6 郭芳;文艺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本土实践[D];兰州大学;2007年
7 吴昶;梭戛长角苗民居建筑文化及其变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雷文彪;论全球化语境下民歌艺术的生存与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劲松;媒介新技术的悖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孟凡行;陇戛寨的民具[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杰,海力波;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王杰;审美幻象问题与心理学解释[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3 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人类学的社区方法论[J];民俗研究;1996年04期
4 王杰,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学科意义[J];民族艺术;2000年03期
5 张涵;从文明范式看人类文明转型与中华文明复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良丛;;试论审美人类学研究的两种模式[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1期
2 曹成竹;;布尔迪厄习性理论的审美人类学维度[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1期
3 强东红;;审美人类学:超越浪漫主义的美学[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1期
4 向丽;;国外审美人类学的发展动态[J];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5 邓灿辉;;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历史评价[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覃守达;;高校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黄健云;;不倦的美学探索,深切的人文关怀——张玉能美学思想管窥[J];美与时代(下);2010年03期
8 李慧;李莉;;传播美学视野下的碑刻媒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洪晓楠;林丹;;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述要[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王芳;;传播美学视角下的清末民初西方文化阐释转型[J];求索;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友谊;;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文化精神的整合、创新[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2 孔润年;;在整合创新中构建和谐伦理文化[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7年
3 梁星亮;;论毛泽东的文化创新及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曾现锋;;文化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韩斌生;;瞿秋白对毛泽东文化艺术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贡献[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宋淑敏;;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云岩涛;;马克思主义文化现代性的内涵[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周建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像文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时明德;曾昭式;;逻辑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法学博士 李庚香;构建与“中原崛起”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体系[N];学习时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汪建根;整合科技资源 推动文化创新[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盛和泰;大力推进文化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4 刘方政;评《中国现代文学精神》[N];光明日报;2004年
5 ;“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N];北京日报;2003年
6 陈良咨;为文化保守主义号脉[N];中国审计报;2003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N];人民日报;2003年
8 戴逸;推荐《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N];光明日报;2002年
9 本报特约评论员;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做先进文化的建设者[N];西藏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鲍伯丰;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文化的变迁[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宏宇;文化哲学:实践哲学的当代形态[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郝风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付秀荣;和谐多样: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D];吉林大学;2005年
6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7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龚黔兰;信仰与美——回族文化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继平;意识形态与个体自由[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2 于洋;传播美学视野中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孙小光;俄狄浦斯的美学与人类学救赎[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荔斌;现代视野中黑衣壮文化的审美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红岩;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凌学东;边缘活力与自恋力量[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尹庆红;黑衣壮山歌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审美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萍;黑衣壮族群祭祖仪式的审美人类学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宋晓敏;瞿秋白文化思想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向丽;审美制度——审美人类学的存在方式[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90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90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