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多元文化时代的美学

发布时间:2018-11-02 19:05
【摘要】:文章试图探索近来在美国的全球性迁移与种族多样性是如何影响文化产品 ,又如何使重审美学在当代社会的性质与作用成为必要的。基于对文艺传统批评标准的重新评价和对解构理论的认识 ,批评家和学者们受到鼓励去创立一种新的、更具历史感的、政治上带有自我意识的评判文化产品的标准 ,以使先前被狭隘的美学标准所拒绝的艺术作品和文化表达有公平的机会 ,虽然作者也注意到过度提倡文化差异与区别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如导致非正义和压迫 ,甚至会滋生冲突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所面临的任务 ,是在尽量完整地理解文化产品所处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境况的语境下 ,建立起评价文化产品的全新原则。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 ,解构以单一种族、单一性别和单一意识形态的审美意趣为准则的传统经典结构 ,努力建立起与当代理论和文化环境相适应的美学体制。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the recent global migration and ethnic d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influenced cultural products and made it necessary to review the nature and role of aesthetic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Based on the re-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iticism standard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deconstruction theory, critics and scholars are encouraged to create a new, more historical, politically self-conscious standard for judging cultural produc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fair opportunity for artistic works and cultural expressions previously rejected by narrow aesthetic standards, although the authors also no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over-promo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ces, such as resulting in injustice and oppression, It can even breed conflicts and so on. The task of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is to establish a new principle of evaluating 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In a multicultural social environment, the traditional classical structure is deconstructed with the criterion of single race, single gender and single ideology, and an aesthetic system adapted to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is established.
【作者单位】: 加州大学河边分校英文系
【分类号】:B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能;非主流或边缘化:美学深化的必经之路[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高建平;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建构中国美学[J];哲学研究;2003年02期

3 张首映;美的规定性辨析[J];文艺研究;1986年05期

4 ;钱学森主张创立社会主义文化学[J];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04期

5 蔡仪;谈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J];文艺研究;1989年04期

6 张爱剑;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批评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7 皇甫晓涛;关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趋向的理论思考(2)[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8 霍松林;评吴功正著《六朝美学史》[J];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9 陈代湘;读《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10 聿之;海峡两岸美学界的首次交流[J];台声;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安华;;美学与高科技时代[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胡健;;理学与美学札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胡经之;;超越古典[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曹延;;漫议编排规范化与编辑审美[A];学报编辑论丛(第三集)[C];1992年

5 范藻;;美学 怎样面对电视文化的时代挑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闵南萍;;语言学、美学与护理心理学的关系[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0年

7 杨玉东;;精品科技期刊审美价值构成原则分析[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8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建珠;;论图书馆室内环境美[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能昌;;高校学报篇题的编排要讲究形式美[A];学报编辑论丛(第七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程洁;回归实事:政治的美学之维[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何树彬;“在家上学”挑战欧美学校教育[N];文汇报;2004年

3 青敏;德固赛的安全美学[N];中国质量报;2003年

4 张黔;物象美学的理论基础[N];光明日报;2003年

5 丰书;电影的美学世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丁明豪;生活家靠美学营销实现产业突围[N];中国企业报;2010年

7 崔卫平;美学乃伦理之母[N];北京日报;2003年

8 崔卫平;美学乃伦理之母[N];中国邮政报;2004年

9 吴语 编译;我旅美学者找到非典病毒入侵细胞“门户”[N];大众科技报;2003年

10 幽兰女社社长 张乐华 博士;女人,美学,魅力小调侃[N];中国妇女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中国多元文化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4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马正应;退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周俊玲;建筑明器美学论[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7 曾思艺;丘特切夫诗歌美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俏梅;中国当代文学的身体叙写(1949-2006)[D];中山大学;2007年

9 张俊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10 姜勇;宗白华美学与现代新儒学[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辉;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D];吉林大学;2006年

2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谢海长;华兹华斯美学:超越自然的人文主义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罗鸣;稼轩词审美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实;试论多媒体教学中的美学现象[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雷琼芳;论荀子礼学思想的美学诉求[D];新疆大学;2007年

7 苑坤;试论神仙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D];厦门大学;2009年

8 王怀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9 钱正;解读意识形态广告[D];武汉大学;2005年

10 杨龙;英语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与审美[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06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06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5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