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主体:感兴论的价值生成前提

发布时间:2018-11-14 12:15
【摘要】:在中国古典美学感兴论的研究中,阐述者大多对感兴论中所包含的重视外物触发作用的内涵格外关注。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创作机制的主导理论,感兴论的确是以感物和偶然为基本内涵,感兴就是审美主客体偶然遇合的创作冲动,是艺术精品得以产生的重要契机。然而,感兴论的全部内涵不止于此,在其完整的理论框架中,创作者的胸襟品格和艺术禀赋是至关重要的主体条件。关于审美主体的丰富阐述亦是中国古典感兴论中不可忽视的理论内容。审美感兴不仅发生于创作之始,而且贯穿于作品物化之前的整个创作过程,尤其是在艺术构形阶段,它是形成主体内在视像的重要审美情感。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主体的胸襟、性情、学养、敏悟等方面的理论论述都与感兴论有着根本的内在联系,是建构完整的审美感兴论所不容忽视的理论资源。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interest in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most of the exhibitors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onnotation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trigger function of external objects. As the leading theory of Chinese ancient art creation mechanism, the theory of sense of interest is really based on feeling objects and chance. Feeling interest is the creative impulse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aesthetic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the creation of fine works of art. However, the whole connotation of the theory of interest does not end there. In its complet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creator's character of mind and artistic endowmen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conditions. The rich exposition of aesthetic subject is also the theoretical content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the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sense of interest. Aesthetic feeling not only occurs at the beginning of creation, but also runs through the whole creation process before the materialization of the work, especially in the artistic configuration stage. It is an important aesthetic emotion to form the subject's internal visual image. The theoretical exposition of aesthetic subject in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such as mind, temperament, learning, sensitivity and so on, has a fundamental internal relation with the theory of sense of interest, and is a theoretical resource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in constructing a complete theory of aesthetic feeling.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东亚系;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天民;从雕塑性到音乐性:凡·高的色彩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高飞;空白与意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李健;比兴思维与意境的创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李世英;论施闰章的诗学思想[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5 沈卫荣;;元朝噶玛巴研究二题[J];中国藏学;1989年04期

6 张恩普;《文赋》文学创作心理学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张恩普;哲学虚静论与中古文学虚静理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费泳;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传播格局的转变[J];敦煌研究;2004年02期

9 陈正俊;势"论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陈池瑜;兴成教化与中国人物画的功能[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才智;元白诗派成立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徐东来;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尹立;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赵晓峰;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D];天津大学;2003年

5 王守雪;心的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袁承志;风格与象征——魏晋南北朝莲花图像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8 冯晓阳;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温秀珍;张问陶论诗诗及其诗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马汉钦;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建伟;“气”:感应之枢[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春梅;临江三孔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4 覃江;安般念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薛峰;序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张英;纸上山河金石声[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7 巫绍平;皴法与风格[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宋国栋;想象的审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白建忠;《文心雕龙》杨批中的创作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10 贺文荣;唐代题画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雪;;试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王一川;;中国现代文论中的若隐传统——以“感兴”论为个案[J];文艺争鸣;2010年05期

3 张悦;卢兆麟;;论人类面孔审美的生物共性[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于晶莹;;电影配乐的渲染功能分析[J];北方音乐;2010年04期

5 峻冰;;人生、审美与自我价值实现[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03期

6 王光英;;论如何发挥审美主体在诗歌美育中的作用[J];名作欣赏;2010年11期

7 王宗峰;;试论禅宗对审美主体的构造[J];小说评论;2010年S1期

8 唐彬杰;何小丽;;《青花瓷》审美思维分析[J];大众文艺;2010年07期

9 刘鑫;;“意境”中的虚实关系浅析[J];美与时代(下);2010年04期

10 刘洁;;简论山水审美的经验特质[J];美与时代(下);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昆;;旅游美学学科及其研究动态分析[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2 柳旭;;浅析电视空间新技术对审美体验的影响[A];2009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0年

3 骆寒超;;屠岸论[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赵培军;王国领;;科学审美视域下生态自然观[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栾莹;孙兴明;;浅谈地理环境对陕北民歌的影响[A];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Volume 7)[C];2010年

6 包柏成;;试论医学审美的特殊性[A];美丽人生 和谐世界——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7 林珍珍;陈惠茹;;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的心理护理[A];美丽人生 和谐世界——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8 高维;白路;;“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艺术设计价值探讨[A];创新设计管理:2009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黄丽洁;;浅谈语文教学对人性美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10 颜全毅;;百年越剧审美主体的独到性[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万江;浅谈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N];廊坊日报;2010年

2 刘家友;关于《美学基础理论简论》的若干问题[N];盘锦日报;2010年

3 赵万江;浅谈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N];廊坊日报;2010年

4 刘家友;关于《美学基础理论简论》的若干问题[N];盘锦日报;2010年

5 赵万江;浅谈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N];廊坊日报;2010年

6 刘家友;关于《美学基础理论简论》的若干问题[N];盘锦日报;2010年

7 赵万江;浅谈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N];廊坊日报;2010年

8 刘家友;关于《美学基础理论简论》的若干问题[N];盘锦日报;2010年

9 赵万江;浅谈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N];廊坊日报;2010年

10 刘家友;关于《美学基础理论简论》的若干问题[N];盘锦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东;自然之道与美学[D];西南大学;2010年

2 董惠芳;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朱小刚;高速公路视觉空间研究及其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常俊玲;回返审美之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舒红霞;宋代女性文学审美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苗利;中西方绘画的审美认知差异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曹艳丽;葛洪神仙道教美学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2010年

3 周妍;身体,审美的存在——梅洛—庞蒂身体美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李雨佳;计算机音乐的美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张文静;英语翻译中的美学意识及其培养[D];山东大学;2010年

6 高超;美学视角下的翻译主客体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徐宁;蒋孔阳美学思想中人的主体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刘兰雨;“神思”与中国山水画创作之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9 肖明;当代写实雕塑——个人审美经验的表达[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10 邱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移情现象和移情说[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31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31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5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