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现代性的意义:以阿多诺为例——兼谈实践派的美学观点
[Abstract]:Adorno's thought of aesthetic modernity is based on the acquisition of aesthetic self-discipline. In the confrontation with enlightenment modernity, Adorno saves the alienated human nature with the extension of sensibility and breaks the stagnation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with the instantaneous nature of flowing changes. Transcend the reality of alienation with profound criticism. Compared with Adorno's thought of aesthetic modernity, the classicality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prominent. First of all,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based on subjective philosophy, and it is difficult to overcome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mode of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Although the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re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practice, it still insists on "taking material practice as the basis", and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can only be subsidiary or secondary aspects of practice. Therefore, practical aesthetics can not explain modern art and post-modern art effectively. Secondly, the practical aesthetics holds that beauty is the product of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human reality. In the opposi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uman beings exert their essential strength and initiative to transform reality with their mastery of the laws of nature, which produces beauty. This is a typical view of the modern Enlightenment, which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the modern sense. Thirdly, criticism should be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modern aesthetics, and the affirmation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often leads to compromise or complicity with mainstream ideology, which makes art lose its self-discipline. At present, aesthetics should aim at diversity and richness, and dare to point out the deficiency of practical practice and transcend reality. Because the real practice is always limited, aesthetics and art must provide a different picture from the real world, in order to enrich the human experience, make people think about the real society, and then move forward towards a better future. This may be the inspiration that Adorno has given us.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
【分类号】:B83-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刚强;乡村“神话”与都市“传奇”:沈从文、张爱玲比较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袁国兴;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叙事倾向[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3 任湘云;;我们如何想像中国现代文学——关于当前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的反思[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4 王左军;对编辑美学原则及其特征的探讨[J];编辑学报;1995年04期
5 刘婉华,梁涛;论后现代建筑的哲学解释学意义[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弭希荣;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钟首民;英文广告语言的审美特征[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8 肖建华,刘小明;大众文化的两副面孔[J];船山学刊;2004年04期
9 强巴曲杰;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J];中国藏学;2002年04期
10 西元,雪冰;“文革反思”写作中的存在主义影响——刘震云长篇小说的政治-历史阐释[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常君睿;;论大学生的审美个性及其培养——康德美学思想的启示[A];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林大志;四萧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5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6 魏天无;九十年代诗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晓生;“1917—1923”新诗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8 易崇辉;时间的线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毛丹武;现代性中的阶级和民族[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建;立美教育认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兵;近百年中国美育观念演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褚冬竹;弹性·整合[D];重庆大学;2001年
3 叶楚定;中学文学教学审美空白说[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冯巩;相声艺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魏华;陈洪绶与伦勃朗艺术人格心理探析与比较[D];河南大学;2002年
6 陈祁岩;设计艺术中的“格式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7 庞华玮;电视新闻形式的美学价值[D];暨南大学;2002年
8 谢颖颖 ;王昆声乐表演艺术风格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章妮;镂空夜色的飞鸟[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娟;李商隐咏史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通贤;;封孝伦美学思想探幽[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栗永清;;朱立元先生学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6期
3 徐晓风;李丹;;实践存在论美学与人本主义[J];美苑;2011年03期
4 徐碧辉;;从“自然的人化”到“人自然化”——后工业时代美的本质的哲学内涵[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邓娜;刘晗;徐飞;;畅论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报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6 刘杰;;体验意韵美——读《西方美学史》有感[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7 刘艳梅;;美学的当代发展与美学教学改革[J];美与时代(下);2011年08期
8 曹谦;;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以“实践”概念为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刘彦顺;;从实践感、时间性与社会时间论马克思的休闲美学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4期
10 周军伟;;自然美的先验感性论分析[J];晋阳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6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玉能;;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王鹏周;;新中国六十年美学研究历史回顾[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书瀛;颇有特色的现代美学文献选编[N];文艺报;2009年
2 金雅 聂振斌;现代美学的基本走向[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继往开来 锐意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5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李希凡;一种新美学发展观的执着探索[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8 刘士林;都市化进程与中国美学的当代性[N];文艺报;2008年
9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10 张冰;充分发挥美学作用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2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乔焕江;通往天堂的审美之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6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齐光远;梁宗岱美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8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9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3 付书朋;实践美学自然美论的反思与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4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5 平盼盼;叶朗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12年
6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7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8 罗金成;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程薇;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及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32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3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