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美学的走向:辩证和谐的美学
[Abstract]:There is a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in which the transcendence of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to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a noticeable theoretical phenomenon. This paper holds that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theoretical errors in practical aesthetics, it still has a strong theoretical vita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criticizes the mistakes in the theory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tries to overcome them. However, as far as its theory itself is concerned, on the one hand it criticizes the theoretical mistakes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on the other hand, it exposes its own theoretical defect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correct way of thinking should be to admit that practice i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aesthetics, and start with the aesthetic relationship, and construct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 system, that is, dialectical harmonious aesthetic system, by using dialectical thinking method.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美学研究所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赵昶灵,郭维明,陈俊愉;梅花花色之美的美学浅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曹顺庆,支宇;重释文学性——论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的悖谬处境[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4 陈俊梅;论太极拳的美学特征[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周来祥;三论文艺美学的对象、范围和学科定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王旭晓;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异同——对以艺术教育取代美育现象的一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陈望衡;自然至美论[J];河北学刊;2005年01期
8 张弓;;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9 肖建华;从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和汇流看当代美学的建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吉新宏;多元调适:李泽厚美学的理论性格[J];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2 朱新卓;本真生存与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刘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纲[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必桂;艺术作为存在的根本发生[D];武汉大学;2004年
5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6 张季;城市土地利用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7 汪海霞;身背十字架的道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注;三十年代上海与都市文本中的女性形象[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严键;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自然学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晓华;中国古代尚玉习俗初探[D];湘潭大学;2007年
4 徐亚力;消费数码:表达的世界[D];四川大学;2007年
5 邓志敏;先秦儒家人学与美学浅论[D];安徽大学;2007年
6 冯晓;共鸣—音乐审美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国辉;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探讨[D];中南大学;2006年
8 潘艳荔;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性阅读教学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10 赵博;数学美与中学数学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泽厚;;宗白华《美学散步》序[J];读书;1981年03期
2 叶朗;整理中国美学遗产的几个问题[J];西北美术;1982年02期
3 宗白华;关于美学研究的几点意见[J];文艺研究;1982年02期
4 刘纲纪;;中国哲学与中国美学[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5期
5 王德胜;对中国美学潜化特征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1987年02期
6 杜卫;;当代中国美学在呼唤——告别古代[J];电影艺术;1987年02期
7 林同华;略论中国美学系统的研究[J];社会科学家;1988年06期
8 潘知常;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美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9 费舍尔,岳薇;对中国美学现状的观感[J];文艺研究;1988年03期
10 刘传新;韵:中国美学和文艺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J];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2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黄应全;;从美学研究看学术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彭立勋;;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审美心理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杨曾宪;;摆脱“大菜”情结,建设社科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政文;康德对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2 蔡永海;新视野中的中国美学史[N];人民日报;2001年
3 韦科;中国意境美学精神探微[N];文艺报;2001年
4 文月;读《中国美学之旅》的两个附录[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蔡永海;认识中国古代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蔡锺翔 陈良运;关于中国美学范畴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袁李来 罗静;行云流水宗白华[N];光明日报;2002年
8 胡智锋;对影视戏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求[N];光明日报;2002年
9 杨鸥;美学的对话与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10 祝东力 章启群 王锦民;中国美学的省思[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3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4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5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6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8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9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10 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邹启峰;尼采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学[D];安徽大学;2004年
3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4 宁海林;托马斯·门罗的美学研究方法述评[D];河北大学;2004年
5 杜安;王国维、朱光潜悲剧理论之审辨[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6 翁利;试论线条是中国画灵魂之所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8 孙民;禅宗思想的美学解读[D];山东大学;2005年
9 宋丽娜;《抱朴子内篇》美学思想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富宝;反思、批判与重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53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5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