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审美精神
[Abstract]:Zhuangzi's aesthetic spirit is mainly composed of poetic thinking, myth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fable method. Zhuangzi is a poetic subject, he creates perceptual aesthetic image and mythical image by poetic thinking. Taking the myth of "Tao" as the foundation stone, forming "the myth of nature and freedom" and "the myth of equality and democracy", establishing "the myth of reverence for life" and "the myth of real person". Constructing the aesthetic structure such as "the mythology of the world of virtue" and "the mythology of music", "aestheticism" and "the myth of historicism", which transcends the logic of life and death, etc. The mythology of "Zhuangzi" contains rich and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aesthetic value. It makes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sense to achieve a highly harmonious unity. Closely related to mythological consciousness, Chuang Tzu uses fable method to contain empty philosophical wisdom, endows fables with imagination and aesthetic feeling, and achieve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ought and the generation of beauty by story and situation.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庄子怀疑论美学及其当下意义”(06CGWX25YBX)
【分类号】:B83-05;B223.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王雪;王充道家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骆惠宁;农村税费改革是一次重大的综合性制度创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周中明;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刘鹏;当代工人阶级先进性问题探讨——论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和马克思工人阶级先进性理论的生命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孙显元;“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许耀桐;;关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讨[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魏永征;;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23条立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李莉娅;叶苗;;舆论引导方式,,期待艺术性创新——“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调查与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苏志加;刘啸霆;;集聚海外人才的软环境创新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8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胡振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10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卿前龙;;什么是休闲?——国外不同学科学者对休闲的理解[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佩荣;;庄子“鱼乐”的启发[J];法制资讯;2011年07期
2 亢霖;;孔子的老弟是庄子[J];读者(原创版);2007年05期
3 朱婧;奉柳;;解读庄子《德充符》体现的残与全思想[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4 止行;;天地精神独往来[J];青少年日记;2010年06期
5 徐芳玉;;从“庄子个性”切入“道家思想”教学[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年02期
6 范文彬;;可得而不可见 可传而不可受——论《庄子》道的体认与言传[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6期
7 钟祥;;论庄子的处世人格[J];新闻爱好者;2011年12期
8 董向红;;试析庄子的修养方法[J];沧桑;2011年04期
9 杨鹏飞;;论心斋的“明”[J];名作欣赏;2011年23期
10 龙永红;;阮籍与《庄子·人间世》[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温克勤;;略谈我国古代的生命哲学[A];伦理研究(生命伦理学卷·2007-2008)上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张弘;王蒙,与庄子共舞:读庄子,给现代生活“去火”[N];南方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谭华;“心如涌泉、意如飘风”的庄子[N];光明日报;2011年
3 叶夜;择善而从 不囿古注[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王蒙;与韩国读者共享庄子[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黄卫星;庄子和孔子的隐退思想[N];咸宁日报;2005年
6 ;庄子的世界与世界的庄子[N];光明日报;2008年
7 王大庆;与庄共舞鐛其乐何如[N];光明日报;2010年
8 谭福金;浅析庄子的名利观[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
9 李妮娜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逍遥与自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王小微;论庄子的“和”之境界[N];吉林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光华;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诗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梅珍生;晚周礼的文质论[D];武汉大学;2003年
3 李晓英;先秦儒道对“德”“道”的诠释[D];河南大学;2007年
4 顾瑞荣;道家“大一”思想及其表达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建疆;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D];复旦大学;2004年
6 赵玉;道家与儒家的生态观与审美观[D];山东大学;2006年
7 李凯;孟子的诠释思想[D];山东大学;2008年
8 李延仓;道体的失落与重建[D];山东大学;2005年
9 薛柏成;墨家思想的渊源及历史影响新探[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周瑾;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身体[D];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强;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试论庄子的“逍遥游”[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彭昊;庄子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融通[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永杰;庄子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秦晓慧;试论《庄子》言与道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王新枝;得道即逍遥[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邢利敏;商周文化与庄子思想[D];郑州大学;2006年
7 吴涛;圣人与真人[D];郑州大学;2004年
8 赖惠民;庄子传播观念初探[D];厦门大学;2007年
9 刁生虎;语言的困境与哲学的使命[D];河南大学;2002年
10 李波;王安石及其门人庄子学的儒学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88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88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