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救赎论:“人生艺术化”——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及其理想旨归
[Abstract]:When Zhu Guang had the potential to reconcile ideal with reality, transform society and transcendental contradiction, he discovered the value joint poin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on the level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lif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dialogu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important idea of "artistry of life". This proposition is a concentrated display of Zhu Guangqian's aesthetic taste, artistic pursuit, life attitude and personality ideal. Its rich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salvation of human feelings, in the context of today's commercial culture, more and mor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positive and far-reach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
【分类号】:B83.06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坚;;人生的困境与艺术的救赎——尼采的艺术美学观刍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王绍辉;王清清;;艺术化生存——当代广西文学的审美文化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金雅;;“人生艺术化”的中国现代命题及其当代意义[J];文艺争鸣;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周良平;;“比”“兴”与意象创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石毕凡;抗战胜利前后中间党派对民主的诠释:以经济民主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4 金大伟;;从抗争绝望走向孤独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5 蒯群;;简论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管才君;;论小说叙事话语节奏的生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1期
7 郝娜;;试论朱光潜的“欣赏的创造的批评”的批评理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8 王一方;;朱光潜美学理论三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王娜;成亚林;;从朱光潜喜剧美学观解读刘伶的生命游戏规则[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10 翁瑜;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独特个性[J];安顺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薄克礼;习毅;;从四声淡化为平仄看近体诗文字律与音乐律之关系——兼谈今存唐代近体诗乐的形式和特征[A];文献学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三卷)[C];2003年
3 张天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菊花意象的三重境界[A];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郭顺利;;岭南祠堂的审美特点探析[A];海南地域建筑文化(博鳌)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何晓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不结果实的精神之花[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孔建平;文艺美学的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文滋;胡绳晚年学术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5 李永春;《少年中国》与五四时期社会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曹万生;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D];四川大学;2003年
7 王守雪;心的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颖;音乐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国军;抗战后自由主义者的教育主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权;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渗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黎黎;沈从文的乡野与都市[D];西北大学;2010年
6 王高伟;《世纪评论》与战后中国政治[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7 田小波;五四时期研究系社会改造思想述论[D];湖南大学;2009年
8 丛丽娜;城市旧居住区环境再生与发展研究1950~2000[D];天津大学;2010年
9 牛鸿英;论老舍小说的三重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黄誉;童话写作中的幻想新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聂振斌;什么是审美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2 娄永清;林昆勇;;康德先天图式与认识论革命[J];创新;2007年02期
3 张百顺;;新的世界性民族大融合——二十一世纪人类的选择[J];创新;2007年03期
4 丁来先;;美学生态人与新浪漫精神[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远雁;;生态伦理的哲学意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陈晓明;直接现实主义:广西三剑客的崛起[J];南方文坛;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柴静;;此身、此时、此地[J];生活教育;2011年11期
2 宛小平;;朱光潜中西美学比较视野中的孟子[J];美与时代(下);2011年06期
3 黄明芳;;从陶渊明的诗看其人生艺术化[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刘杰;;体验意韵美——读《西方美学史》有感[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5 宛小平;;朱光潜批评王国维诗境说的省思[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6 王攸欣;;朱光潜之乐山交游及其学术转向[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7期
7 纪焕蓉;;从心所欲,不逾矩——朱光潜的“翻译艺术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8 孙琳琳;;莱辛诗画异质说与中国诗歌[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9 张松建;;《文学杂志》与中国现代诗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8期
10 赵黎明;;格调诗学传统与朱光潜现代“声律批评”观的建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宛小平;;梁启超与朱光潜的美学比较[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王攸欣;;朱光潜在成都[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张健;;征服与遁逃——朱光潜喜剧美学思想初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钟名诚;;朱光潜比较研究的原则[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宛小平;;美学史的写作——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是非谈[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夏洁;;朱光潜编辑美学思想论[A];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朱光潜;;朱光潜同志在全国美学会议开幕式上的发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9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李衍柱;;“天下同归而殊途”——谈中国现代文艺学建设的三种不同模式[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美学与文论研究中心 金雅;“人生艺术化”与人的和谐生成[N];光明日报;2009年
2 张贵君;朱光潜文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N];文艺报;2011年
3 陈运旗;朱光潜在乐山[N];乐山日报;2009年
4 金雅;促进“人生艺术化”[N];文艺报;2007年
5 宛小平 安徽大学哲学系;朱光潜:建立从认识到实践的开放美学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丁杨;“亲历大家系列”带读者走近巴金冰心朱光潜[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王攸欣;怎样作学术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王攸欣;良知与逻辑:学术批评之底线[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肖鹰;学者的命运:坦诚面对学术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谢仲礼;在“朱光潜范式”下前行与突破[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3年
2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3 何方昱;“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季剑青;大学视野中的新文学[D];北京大学;2007年
5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6 余锐;论黑格尔的象征型艺术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青;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9 王丽;中国近现代美学课程发生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娄晓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欧美与留日学生文学观研究(1900-1930)[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琰;朱光潜与中国传统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滨;朱光潜早期文艺批评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佳惠;朱光潜写作理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4 郑素华;论朱光潜审美教育思想的现代性[D];扬州大学;2004年
5 李杰;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维娜;论朱光潜前期的美育思想及现实意义[D];内蒙古大学;2007年
7 周芬芬;[D];北京大学;2005年
8 陈恒;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9 南华;朱光潜悲剧美学思想与尼采[D];西北大学;2003年
10 杜安;王国维、朱光潜悲剧理论之审辨[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88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88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