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美学——情景交融之途

发布时间:2018-12-20 17:36
【摘要】:“情”与“景”作为美学范畴原本是各自独立的,其内涵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二者互相结合,正式形成情景交融的美学主张则始于宋代。处于情景交融关系中的“情”,是广义的含有理性的“情”,它可以是一种意念和思想,甚或是一种议论,只须伴随有感情。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如何走向情景交融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归结为:情理与物理的沟通、物人双拟、景物情感化与情感的物化、赋比兴、语词“不隔”。
[Abstract]:As an aesthetic category, "emotion" and "scenery" are originally independent, and their connotations are also developing historically. The two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and formally formed the aesthetic proposition of blending feelings and scenes, which began in the Song Dynasty. "emo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of emotion and scene is a broad sense of "emotion" with reason. It can be a kind of idea and thought, or even a kind of discussion, only accompanied by emotion.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on how to blend emotion and scenery can be summed up as follow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reason and physics, the double impersonation of object and person, the materialization of scenery and emotion, the exaltation of Fu and the word "not separated".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梦阳;夜读《诗经》[J];阅读与写作;2003年12期

2 朱飞镝;;云南少数民族英雄史诗赋比兴手法的运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3 王龙;;朱熹《诗集传》赋比兴标诗探微[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李开金;试论朱熹的比兴说[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0年05期

5 左文华;;“赋比兴”二分法别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6 朱绍云;一个鲜为人知的诗人——张文苑晚年诗词创作评述[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7 刘国斌;兴的解说[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8 兰翠;;毫末用功成 固寻到源头——评《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杨彦科;;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5期

10 薛富兴;意境初探[J];楚雄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吴相洲;;中国诗学体系元初代码的破译——读刘怀荣教授《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7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宛小平;;美学和中国美学——兼与章启群先生商榷[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平;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和世界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邹华;中国美学原点解析[N];美术报;2005年

3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4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中国美学如何走上“美的历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为中国美学赢得更多话语权[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马寅秋 万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学[N];团结报;2010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孙焘;中国美学向世界打开了大门[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叶朗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美学:新世纪新创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刘悦笛 整理 秦韵佳;中国美学和艺术:在开放与“中国性”之间[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邓伟龙;中国古代诗学的空间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5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6 张国安;先秦乐政与乐教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7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8 李知;现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味论[D];暨南大学;2008年

9 李永祥;1940年代后半期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剧本论[D];山东大学;2008年

10 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丽萍;赋比兴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节苓;中国古典意象说之“赋比兴”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启示[D];北京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5 亓元;中国古典审美接受中的“过度诠释”[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胡远远;《二十四诗品》论诗方法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7 朱林霞;两汉至宋代“赋”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傅千里;管窥中国现代美学对话“美”[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邹启峰;尼采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学[D];安徽大学;2004年

10 何悦玲;冯梦龙“情教观”辨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88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88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3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