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美的实在性
[Abstract]:The beauty of science is the beauty of the scientific image created by certain means in the process of revealing the law of nature's movement and internal structure. As a subsystem of beauty, scientific beauty includes image beauty of scientific character, image beauty of scientific form and image beauty of scientific style. Scientific beauty and natural beauty, social beauty, artistic beauty, and technological beauty all have visual, pleasing and creative features, but their contents and forms are different. The beauty of science is the harmonious unity of scientific cognition and the material carrier suitable for the expression of this kind of cognition with the scientific works and scientific models which accord with the law of formal beauty and so on. Some scholars deny the beauty of science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 which is contrary to both objective facts and dialectics.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分类号】:B83-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治文;我国社会结构变化对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重大影响[J];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06期
2 楚小庆;设计:在科学与人文之间[J];艺术百家;2004年03期
3 杨击;理解霍尔——从媒介功能和新闻真实性的角度看[J];现代传播;2001年03期
4 韩锺恩;直接面对敞开:回到音乐——人文资源何以合理配置[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董溯战;德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分析[J];新疆社科论坛;2003年04期
6 苏力;变法,法治建设及其本土资源[J];中外法学;1995年05期
7 姜飞,冯宪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2期
8 崔大华;20世纪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的变迁[J];文史哲;2004年01期
9 杜书瀛;文艺美学诞生在中国[J];文学评论;2003年04期
10 汪连兴;关于世界古代史研究中若干重要理论问题的思考[J];史学月刊;199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致远;技术的后现代诠释[D];东北大学;2006年
2 江海平;国际习惯法理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吴玲;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4 戴景平;善恶的人性尺度和社会尺度[D];吉林大学;2007年
5 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程乃胜;基督教文化与近代西方宪政理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8 蔡剑锋;从抽象个体到现实的个人[D];复旦大学;2006年
9 刘岩;发展与风险[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吴丽娟;环境意识的组织基础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虞秀凌;福利国家及其理论批评[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汪辉;两宋皇城司制度探析[D];河南大学;2005年
3 娄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国有资本政策变迁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4 余勇晖;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道胜;论纳税人权益[D];吉林大学;2004年
6 董红启;18—19世纪初俄国农奴农村习惯法[D];吉林大学;2004年
7 张英;奥斯丁小说的女性意识论析[D];吉林大学;2004年
8 杜宁宁;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D];吉林大学;2004年
9 王铁雄;域外古代土地产权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10 孙庆武;经济学理性的哲学反思[D];东华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艺农;科学美的实在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2 江洋泉;科学美论[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潘必新;“科学美”质疑[J];哲学研究;1997年12期
4 潘必新;科学家谈科学美——三议所谓科学美[J];哲学研究;2001年11期
5 吴晓燕;;论科学美的神韵[J];美术大观;2007年07期
6 李平;;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美国人》及《科学》评介[J];读书;1981年10期
7 陈望衡;论科学美与真、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8 吴全德;科学美[J];民主与科学;2004年01期
9 李性苑;论盆景科学美[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10 徐恒醇;探索科学美的现实意义和方法论途径——兼答潘必新、陶伯华同志[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照君;陈清;;科学传播的“边缘化”[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王中珍;;融合编辑审美要素,展现期刊科学之美[A];2008年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许心光;;科技期刊的美学本质和美学误区[A];学报编辑论丛(第五集)[C];1994年
4 王中珍;;浅议科技期刊的科学美[A];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第7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宣荷英;;试论中专力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A];世纪之交的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6 周榕贞;李祖云;;在气象科普中嵌入“科学美”元素的思考[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6第四届气象科普论坛[C];2011年
7 赵苏敏;;电视教材设计中美学规律的探索[A];科教影视论文集[C];2004年
8 曹盛林;;天文学发展的美学标准[A];第六届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秀英;;科技编辑的美学意识[A];学报编辑论丛(第三集)[C];1992年
10 周显昌;;浅谈语文课堂素质教学中的审美[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武夷山;科技期刊编辑的素养[N];学习时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李晋悦 王洪波;《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缘何“猝死”?[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李醒民;科学中的审美[N];光明日报;2006年
4 李颖;北京大学研讨“自然、科学与美”[N];科技日报;2003年
5 陈彦;大人的科学——成人科普杂志春江水暖[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黄国范;科学理论的审美启示[N];浙江日报;2009年
7 樊高珉;谈谈“测绘美”[N];中国测绘报;2006年
8 陈丹;《科学美国人》杂志点评2006[N];科技日报;2006年
9 赵晴晴;痤疮后疤痕咋治疗鐬[N];健康时报;2004年
10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刘桥斌;感冒发烧时如何饮食?[N];健康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石仿;科学创造视角下的意会认知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张建;立美教育认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耿淑玲;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华英;美与自然科学发展[D];广西大学;2002年
2 刘良江;科教影视的创作理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胜男;论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丽新;论全景画中的科学美与艺术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章释文;艺术设计中的科学美与艺术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孙宁;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美育内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小华;爱因斯坦时期科学美思想简论—1900-1955[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昕卉;高师院校大学物理教学中的美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诚;高中物理教学中美学教育的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明慧;高中物理美育的实施[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97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97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