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近年来“主体间性”理论讨论述评
[Abstract]: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represented by "intersubjectivity" aesthetics, was put forward in 1990s, which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and controversy in academic circles. By combing and explain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comparing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ivity aesthetics and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we can find that, It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 theory to put forward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intersubjectivity. When it perceives the world from subject to object to subject and object, it changes the thinking angle of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to some extent overcomes the theoretical defects of subjective aesthetics, and solves some problems that can not be solved by pre-practical aesthetics. It also opens up a new vision of aesthetic practice, provides a new way of examining aesthetic practice, promotes the innova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theory, and i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unique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theory. However, as a new form of aesthetic theory, it is inevitable for it to be questioned by scholars, because it has a lot of valuable theoretical space to discus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discussed, and it still needs to be continuously developed and perfected.
【作者单位】: 泉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永兵;文学理论的客观性与主体间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黄鸣奋;虚拟主体:间性、艺术与哲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杨春时;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张玉能;实践美学的价值论维度[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尚延龄;尚缨;;美学主体间性“转向”商酌[J];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张玉能;;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杨春时;论审美解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李和臣,仰海峰;自我的构成与历史认识中的主体间性[J];教学与研究;2005年02期
10 李利芳;与童年对话——论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J];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邵君秋;;盖格尔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孙艳侠;;浅析“主体间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5 王金艳;;主体间性:理解“建构主义”文学性的一种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6 刘新敖;;近年来国内文学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宋保安;;体育隐蔽课程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王桂亭;;交往的两重性:网络虚拟主体间性考察[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马黛丹;;价值主体间性浅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3期
10 陈存志;刘苹;;论新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高凯征(高楠);;文学的道德价值[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李于昆;;当代艺术的“越界”[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周丽昀;;博客生存与人的主体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6 任小玫;;别求新声于异邦 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间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7 范玉刚;;文艺学范式的重构及其文化阐释[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5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李颖;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桑丽;网络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李林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及交往实践教育模式的实现[D];上海大学;2011年
10 张洪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俊霞;叛逆的回归:主体间性下的林译《浮生六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倩;初中阶段小班化学习模式中的班级管理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4 邵春燕;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化课堂[D];苏州大学;2010年
5 倪琳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务教学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慕;中学语文生命化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肖婷婷;哲学视角下的复译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江华;艰难的联结—E·M·福斯特小说潜含的现代性主题[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钟营;新闻翻译中的主体间性[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张选朝;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云龙;主体概念的历史演变[J];北方论丛;1994年02期
2 仰海峰;“历史性”理解的合法性:解释学发展的深层逻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杨春时;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冯建;走向生命关怀的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5 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张玉能;;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张玉能;实践的类型与审美活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张永清;技术关联时代的美学走向——杜夫海纳对技术对象审美化的探讨[J];晋阳学刊;2000年01期
9 朱晓军;美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理论学刊;2005年07期
10 张玉能;;实践的双向对象化与审美[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1年0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朝;吴育林;;公共生活的“主体间性”探讨[J];实事求是;2011年03期
2 周文杰;周红路;;生态美学:现代美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J];理论界;2008年12期
3 孙宁宁;;主体间性理论与翻译研究的嬗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徐震;;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理论评析[J];世纪桥;2007年07期
5 陈大亮;;翻译主体间性转向的再思考——兼答刘小刚先生[J];外语研究;2007年02期
6 朱晓军;美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理论学刊;2005年07期
7 邱文生;;翻译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基于哲学思辨观的考察[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王建平;;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趋向[J];学术界;2006年01期
9 孙宁宁;;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张宇;;现代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J];世纪桥;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探索[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森林;;评实践的主体性解释模式[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庄柏泉;王吉;;探索主体性教学规律[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4 王学辉;;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回归及其法治意义——“5.12地震”展现的行政法治化契机[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李红霞;;在多媒体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罗忠;;数学教学凸现学生主体性刍议[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薛勇民;王凤华;;生命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观[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吕高远;;构建教师校本教研主体性平台,使教师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人[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10 鲁献慧;;人的主体性和现代人格建构[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2 武汉大学哲学系 朱传h,
本文编号:2401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0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