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艺术—自由——论席勒美学思想中人的“完整性”追求

发布时间:2019-01-24 18:36
【摘要】:席勒作为 18至 19世纪德国美学家 ,他的美学思想在人类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意义就在于 ,他所提出的关于“希腊神性”、“游戏冲动”以及“活的形象”等问题的理论 ,几乎都涉及到人类生存中感性与理性 ,形式与内容 ,理想与现实相互统一的美学重要课题 ,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极富创造性 ;席勒的核心思想 ,就是通过审美途径来追求人的“完整性”生成 ,使人类达到和谐、自由、幸福的境地。
[Abstract]:Schiller, as a German esthetician in the 18 ~ (th) ~ (th) century,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Its significance lies in the fact that his theories on "Greek divinity", "game impulse" and "living image" almost all involve sensibility and reason, form and content in human existence. The discussion of these problems is very creative because of the unity of ideal and reality. Schiller's core idea is to pursue the "integrity" of human beings through aesthetic approach, so that human beings can achieve harmony, freedom and happines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
【分类号】:B83-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陈祥明;论科学美及其美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王金龙;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功能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5 曾斌荣;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心理特征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6 陈鹂;游戏·生存——冯小刚贺岁片的喜剧特色及文化特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李淑言;结构主义对美国文学研究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8 丰子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方法论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杜家贵;历史主体的能动性与受动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赵家祥;为物质生产的决定作用原理辩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吴金瓯;;“用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学解读[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欧志刚;;以权力利益关系为着力点构建和谐的党内关系[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席酉民;王亚刚;;和谐社会秩序形成机制的系统分析——和谐管理理论的启示和价值[A];2006中国管理学家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周绍斌;;从物质保障到精神保障——老年保障的新趋势[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增;龙瑞翠;;《荒凉山庄》阶级人物的道德伦理学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席酉民;王亚刚;;和谐社会秩序形成机制的系统分析:和谐管理理论的启示和价值[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av本;;以屈原为例: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问题[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8 常君睿;;论大学生的审美个性及其培养——康德美学思想的启示[A];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献忠;人的建设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3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6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8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钟锡南;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刘长庚;寻求审美与生命的合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4 冯巩;相声艺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孙宁;“文气”的生命内涵与美学意蕴[D];西北大学;2002年

6 刘凌;王国维的“境界”理论[D];西北大学;2002年

7 王美钦;写实油画技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

8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余学玉;由理性向非理性过渡的桥梁[D];安徽大学;2002年

10 张鑫;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现代性[D];湘潭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雪莲;;艺术在消亡与涅磐之间——谈席勒美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响及其现代批判[J];贺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胡友峰;;“自然与自由观念”在德国古典美学中的逻辑演进[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3 宋薇;;美育与构建和谐社会[J];领导之友;2011年08期

4 段然;;《论语·侍坐》篇中孔子的美育思想[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5 陈宁;;日尔曼历史传统与德国古典美学的整体观[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天曦;;庄子美育思想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张岳健;席勒的冲突论与黑格尔的冲突论[N];文艺报;2007年

2 杨家友;重视崇高在审美教育中的最高作用[N];光明日报;2005年

3 高建平;“和谐美”思想与社会理想[N];人民政协报;2007年

4 高建平;“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杨桂青;美学对时代呼唤的回应[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德胜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 彭锋;“美学与日常生活”[N];光明日报;2009年

7 汝信;近代西方美学转型的启迪[N];光明日报;2011年

8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元骧;保持人的独立和尊严[N];温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闫翠静;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中;直觉与审美自由[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繁华;席勒的人文理想[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赵明;席勒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祁琪;席勒美育思想中的“自由”观念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贾芳;席勒“游戏”说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纪波;论席勒对莱辛人性论的超越与发展[D];云南大学;2010年

6 李琼;让美走在自由之前——席勒人性论美学探析[D];安徽大学;2004年

7 张静静;审美与自由——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影响[D];安徽大学;2001年

8 宋明媛;席勒美育思想与孔子美育思想比较[D];西北大学;2011年

9 张继娟;人性的堕落与拯救[D];河南大学;2012年

10 冯学雨;席勒、马尔库塞审美乌托邦之比较[D];扬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14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14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6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