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器、物、象作为中国美学范畴的起源和特点

发布时间:2019-01-30 20:36
【摘要】:器、物、象作为中国美学范畴,起源于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中的从彩陶、青铜开始的器物,但同时又超越了具体的器物而具有宇宙性的普遍意义。特别是器与物都不仅是物和器的物质意义,而有宇宙万物的生成意义。这一点更是在象这一范畴中体现出来,器、物、象作为一个整体把中国美学的特点呈现了出来。
[Abstract]:As a categ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ware, object and elephant originated from painted pottery and bronze in Chinese unique ritual and music culture,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transcended the concrete objects and had universal significance. Especially, the object and the object are not only the material meaning of the object and the object, but als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reation of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This point is reflected in this category, as a whole,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aesthetics are presented.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鸿春;;从“事神”到“敬德”:商周“气物”观的变迁[J];历史研究;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佰国;;京津冀地区汉代墓葬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2 蒋璐;;北方地区西汉早期墓葬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3 单霁翔;;论中国大型古代城市遗址的整体保护[J];东南文化;2009年02期

4 马兴;;夷夏之争渊源考——兼论东夷有虞氏在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5期

5 耿华玲;;楚“镇墓兽”的源起与楚国族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黄尚明;;从考古学看先秦时期濮人的迁徙[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蔡靖泉;;考古发现反映出的成都平原先秦社会经济文化发展[J];江汉考古;2006年03期

8 单霁翔;;关于大型古代城市遗址整体保护的思考[J];考古;2006年05期

9 吴小平;;汉代铜壶的类型学研究[J];考古学报;2007年01期

10 刘青;;从甲骨卜辞语序看商朝语言与其他语族古代语言间关系[J];昆明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3 武玮;黄河中下游地区汉至西晋模型明器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4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卫星;先秦至两汉出土甲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6 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D];吉林大学;2006年

7 马兴;尧舜时代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郭永利;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蒋璐;中国北方地区汉墓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韩金秋;夏商西周时期中原文化中的北方文化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唐小勇;三峡地区夏商时期青铜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肖男;先秦时期的原始宗教与王权[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伟;浅析汉初区域文化整合问题[D];山东大学;2011年

5 常怀颖;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初探[D];四川大学;2005年

6 田有钱;秦“公墓”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7 尹弘兵;江陵地区战国晚期至秦代墓葬初探[D];武汉大学;2005年

8 张中华;新疆伊犁河流域史前时期墓葬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9 魏晓明;饕餮纹三题:起源、功能与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蒋晓红;两汉灯具[D];清华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鸿春;;先秦文献中的“l#”字考[J];史学史研究;201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同华;清奇古怪史留名——谈谈美丑转化[J];社会科学;1983年05期

2 李刚;;浅议中外哲人对美学本质认识的统一性[J];陇东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姚文放;“阳刚之美”和“崇高”的系统论辨析[J];江汉论坛;1987年09期

4 朱国庆;论意境之创构[J];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05期

5 任贵,李惠芳;论荒诞[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童伟;;纵横任我 生意活泼——罗汝芳对“狂禅”的整合与改造[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赵国乾;;中国古代美学范畴“趣”的诠释[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8 彭静;李天道;;中国美学之“化”范畴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2期

9 吕孝龙;;引进、融合与更新——王国维美学思想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10 王明居;;易经的隐形美学范畴[J];文艺研究;199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周计武;;作为美学范畴的怪诞[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法;;媚世(kitsch)和堪鄙(camp)——从美学范畴体系的角度看当代西方两个美学新范畴[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古风;;20世纪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方法反思[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宛小平;;金岳霖《知识论》中的美学思想初探[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构建时代之美[N];光明日报;2008年

2 李翔德;大美学时代[N];太原日报;2006年

3 杨家友;重视崇高在审美教育中的最高作用[N];光明日报;2005年

4 邱紫华 宋雄华;宏大的范畴体系[N];光明日报;2007年

5 黄稼辉;西方象征美学的源与流[N];文艺报;2009年

6 周来祥;《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的思想和特点[N];光明日报;2008年

7 仲呈祥;艺术美学与构建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2005年

8 向丽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激活美学对现实的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继平;周来祥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继生;荒诞美学范畴的生成及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琴;《乐记》美学范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3 俞香云;钟嵘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6年

4 孙洁;鲍桑葵的“丑”学初探[D];浙江大学;2009年

5 许宏香;“味”:古典美学范畴中感官用语的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6 敖玉敏;美学现代性遭遇朱光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陈桂梅;晚明及清“生”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柳;先秦儒道美学思想中的“大”美[D];安徽大学;2007年

9 刘伯珍;论“拙”[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小恒;先秦“中和”美学思想探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18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18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d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