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主义要义及其多重矛盾分析——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语境下进行探讨

发布时间:2019-02-13 09:30
【摘要】:审美主义产生于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又在后现代性语境的影响下呈现出了泛审美的倾向。因此,本文把"审美主义"置于无论在历史分期还是精神气质等方面都迥异其趣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历史语境下,着重剖析它的复杂内涵,并且层层辨析它在前述两个时期中所呈现出来的三重矛盾:自律与他律、精英与大众、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这三重矛盾的剖析对分析中国审美主义的特殊性和解决中国审美主义的困境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Abstract]:Aestheticism arises from the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of enlightenment modernity,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ity context, it presents the tendency of pan-aesthetic.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aestheticism" in the dual historical context of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which is different in terms of historical stages and spiritual temperament, and analyzes its complex connotation. And it analyzes the three contradictions in these two periods: self-discipline and heteronomy, elite and the public,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The analysis of this triple contradiction has certain warning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analyz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Chinese aestheticism and solving the dilemma of Chinese aestheticism.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晓林;审美主义:从尼采到福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杨春时;贵族精神与现代性批判[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余虹;;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戴兆国;马克思伦理精神的现代性审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贺飞,陈世永;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的现代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宋霞;国外学者对科技和高科技问题的研究——由内在论向外在论的转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邹吉忠;现代制度与自由秩序的形成[J];北方论丛;2002年02期

9 田义贵;试论红色经典的传播效果[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10 黎春娴;;消费:一种社会结构的诠释——兼读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J];北方论丛;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运作机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徐小立;秦志希;;广告与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田维绪;;贵州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社会学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杜云南;;城市·消费·文学·欲望[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龙艳;;文学的宗教伦理批评——以西方文学与基督宗教为例[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韩震;;全球化、现代消费和人的认同[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焦春;朱喜梅;;中国冰雪文化发展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8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伟;写作者的话语姿态[D];郑州大学;2000年

2 李冠新;法治的信仰与法律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高健;康德的启蒙思想及其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姚亮;爱默生与美国民族文学进程[D];苏州大学;2001年

5 刘月楚;罪刑法定的程序性要素[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吴晓隽;现代旅游活动与文化遗产保护[D];浙江大学;2002年

7 范小玫;消费主义及其对美国当代社会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年

8 秦海英;论中国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错位现象[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9 谢小英;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分析[D];广西大学;2002年

10 徐彦利;九十年代新历史叙事范型[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大康;;重构语境,用“心”研究——评叶世祥的《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J];文艺争鸣;2011年14期

2 邹华;;近三十年来中国审美主义思潮的三种形态[J];学术月刊;2011年03期

3 阎嘉;;时空压缩与审美体验[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4 刘毅青;;思想史的意义与经验感受的张力——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两维拓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马建高;;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吕宏波;;梁启超的“趣味”范畴与中国美学现代性[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朱志荣;;论梁启超的审美趣味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吴兴明;;消费时代或全球化:重振美学的一线新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友峰;如何研究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N];文艺报;2011年

2 韩雷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澄明“审美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肖建华;当代美学的审美主义转向[N];光明日报;2009年

4 金惠敏;后现代主义:在思潮之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6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邋刘连杰;建立健全的身体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7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当前时代的倒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北师大中文系 王一川;是后现代激活了现代[N];社会科学报;2002年

9 本版特约主持 王岳川 肖鹰 杨俊蕾;中国学者质疑杰姆逊:是否又引来了西方霸权的幽灵?[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上海社科院 曾军;中国学者为何“背叛师门”?[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刘冠君;利奥塔的“崇高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春菊;艺术拯救人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文通;海德格尔的主体间性美学思想[D];厦门大学;2006年

3 李自红;现代性的困惑[D];暨南大学;2002年

4 蒋虹;论刘小枫早期美学思考与转向[D];中南大学;2007年

5 凌霄;鲍德里亚“超美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傅玉玲;福柯的“生存美学”[D];厦门大学;2008年

7 詹贵斌;当代青春审美文化论[D];南昌大学;2008年

8 邱书婉;时间&美学[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9 张娜;后现代视野中的利奥塔崇高美学[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惠亚利;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民族时尚[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21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21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4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