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重构美的形而上学:以陈望衡境界本体论美学为例

发布时间:2019-02-16 04:42
【摘要】:在当代,虽然美学领域反本质主义倾向成为主流,但美学作为一门仅具经验真实性的学科,本体论研究依然是其获得存在合法性的必要保证。陈望衡的境界本体论,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创获之一,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美学理论的自身建构而言,它通过哲学本体、美本体、艺术本体的严格区分,为美学学科确立了独立的立论基础和专属的研究区域;二是就其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关联而言,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的境界说现代理论形态,使原本只对艺术有效的概念向自然、人生问题敞开;三是就中西美学的会通而言,它以境界贯通中西,使其由被民族和地域限定的命题跃升为具有普世价值的命题。但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境界本体论无论其理论构成还是对其现代性的认知,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times, although anti-essentialism in the field of aesthetics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aesthetics as a subject with only empirical authenticity, ontology research is still the necessary guarantee for its legitimacy of existence. Chen Wangheng's realm ont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etical gains in Chinese aesthetics since the new period. Its value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as far as the self-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theory is concerned, it passes through philosophical ontology and beauty ontology. The strict distinction of the art ontology establishes an independent theoretical basis and a exclusive research area for the aesthetic discipline. Second, as far as its connection with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is concerned, it endow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realm theory with the modern theoretical form, which makes the concept, which was originally only effective for art, open to nature and life problems. Third, as far as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is concerned, it connects China and the West with the realm, and makes it jump from a proposition limited by nationality and region to a proposition of universal value.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theory of realm ontology, whether its theoretical composition or cognition of its modernity, which need to be further deepened and expanded.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美学通史(第一卷、第二卷)》(2006JDXM012)研究成果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望衡,吴志翔;从“道”到“境界”——成中英关于“道”的诠释的美学启迪[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陈望衡,张黔;中西美学本体论比较[J];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03期

3 陈望衡;美在境界──一种美本体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陈望衡;审美本体、哲学本体及艺术本体[J];学术月刊;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陈祥明;;注重形式美与提高鉴赏力——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贾小青;;试析康德的“美的艺术”[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马荣江;;从《人间词》看意境理论的实践与缺失[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荣先林;;真善美及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诠释[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7 朱小会;;关于王国维选择文哲之学的审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8 余红艳;;迷失在“有无”之境——对王国维“境界说”的一点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9 姚菁;;论高等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曹亚峰;论电影欣赏中的视觉注意[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云国强;吕品;;从娱乐的文化起源、本质解析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鲁琴;;关于人兽嵌合体技术的伦理审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李庆本;;王国维与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4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5 欧阳文风;;王国维“隔”与“不隔”理论的感悟特质——感悟诗学现代转型系列论文之一[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佩环;景观概念设计中审美重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炼;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8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9 周少华;晚清民初诗歌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维;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韩盛华;建筑美术课程体系理论教学研究与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顺中;论王国维的诗学观[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何迎;现代河南钧瓷造型艺术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何燕;材料在香烟包装中的设计语言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赖滢涛;唤醒与养护: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孙丽;交流与融合[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佘斐;小提琴换把中即兴滑音的使用问题以及表现效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余纪元;亚里士多德论ON[J];哲学研究;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肜;佛教与中国美学之特质[J];宗教学研究;2003年04期

2 许景行;康德“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评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03期

3 何梅芳;英语的起源与现代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4 郝立忠;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及其时代特征[J];东岳论丛;2001年01期

5 王齐;从哲学形而上学到宗教形而上学——对克尔凯郭尔两部假名作品的解读[J];哲学研究;2002年09期

6 何中华;“现代性”危机与“形而上学”命运[J];求是学刊;2003年01期

7 宛小平;;方东美与黑格尔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李志平;;老子的形而上学——道与生的统一[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王多吉;;传统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哲学的主题视域[J];理论导刊;2009年01期

10 王晓华;;海德格尔后期艺术思想的形而上学遗痕——一个批判性的反思[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永康;;杜威: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改造[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傅永军;;哈贝马斯论形而上学之思和后形而上学之思[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梁志学;;略论先验逻辑到思辨逻辑的发展[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国荣;;形而上学与哲学的内在视域[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5 陈文达;;论认知心理学之“形而上”本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杨善解;;论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及其演变——兼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赵仲牧;;形而上学的建构和西方现当代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发言提纲)[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赵仲牧;;形而上学的建构和西方现当代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发言提纲)[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陆杰荣;;西方哲学研究重心的演进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命运(概要)[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廷国;;重建“自然的形而上学”——试论现象学的自然观[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武汉大学教授 刘绪贻;辨析一个习惯性的提法[N];北京日报;2008年

2 吕录庭;抓基层要防止形而上学[N];解放军报;2002年

3 李永胜;文化哲学的困境与出路[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王立华 袁海军;鹏鸣:顽强留守“诗意世界”[N];巴音郭楞日报;2010年

5 江怡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形而上学研究在西方的复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彭国华;形而上学的历史与命运[N];人民日报;2010年

7 李新启 邱金洲;让传统在现代发展中充满活力[N];中国工商报;2011年

8 张晓丹;韩国高层关注北京现代发展[N];市场报;2009年

9 郎岗峰;纠正形而上学的学风[N];解放军报;2001年

10 杨晓;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N];中国财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治国;形而上学的远与近[D];山东大学;2011年

2 孙慧;卡西尔的文化形而上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周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存在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李佰志;康德形而上学的目的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0年

5 陈军;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存在论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D];复旦大学;2003年

6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蒋炜;现代性的社会控制图式转换[D];吉林大学;2005年

8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9 张广森;本体论语境中人的本性审视[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刘梁剑;际:对王船山的形而上学阐明[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碧球;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西方思想的两次转渡[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吴怀林;论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复杂性关系[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郑寒江;形式与法律的关系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曹颖新;罗素的实证精神与中国实用至上的接受模式[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侯平栓;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伦理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晓冬;从康德到汉斯立克[D];中央音乐学院;2004年

8 周维功;论黑格尔的形而上学观及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徐化影;马克思哲学的形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王增福;论康德的先验幻相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24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24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2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