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文化视域下中西审美学思想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9-02-20 20:39
【摘要】:中西审美学思想的差异主要源于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两种审美学思想在对审美主客体关系认识、对审美心理结构理解、对审美观照性质解释等各方面均有明显差别。西方审美学思想多强调审美经验中主客体的对立和主体的决定作用,强调审美心理中情感因素而忽视理性因素,视审美观照为一种特殊注意方式;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则多强调审美经验中主客体的统一和二者的相互作用,强调审美心理中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的有机融合,视审美观照为一种超越性人生境界。"情景交融"说和"情理交至"说共同形成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体系的两大支柱,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为世界美学作出了独特贡献。
[Abstract]: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 thoughts is mainly due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the way of thinking.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esthetic thoughts i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of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explaining the nature of aesthetics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aesthetics. Western aesthetic thoughts emphasize the opposites of subject and object in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the decisive role of subject, stress emotional factors in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ignore rational factors, and regard aesthetics as a special way of atten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thought emphasizes the un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 in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emphasizes the organic fusion of emotional and rational factors in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regards aesthetics as a transcendent realm of life. " The theory of blending emotion and scenery and the theory of "intercommunion of reason and reason" form the two pilla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system of trial, which not only have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make a unique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胡秋银;南朝士人隐逸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刘梅;;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朱寿兴;;论从生活到艺术的感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丁学松;;想象——一种审美现代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季羡林;;为什么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5 陈江风;;游仙诗文化渊源臆说[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6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8 余燕;;《涉江》英译研究[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陆晓光;;王元化的《文心雕龙》研究——有情志有理想的学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10 刘海龙;;传播游戏理论再思考[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晓翔;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8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王丽虹;延安鲁艺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石径;口译员视角的归化与异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立军;艺术的公共领域与一个现代文本的解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许莹莹;侗族风雨桥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王元梅;《虚字说》与《助字辨略》的比较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疆;;是美学还是审美学?[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6期

2 郑荣基;《审美学》[J];文艺研究;1988年05期

3 达泉;《电影审美学》即将问世[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4 于乃昌;关于价值论审美学的思考[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5 杜绮德,高剑峰;一部颇有理论建树的力作──评介《自调节审美学》一书[J];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06期

6 汤忠钢;心灵与审美的合一──胡家祥先生《审美学》述评[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7 刘奉光;中国传统审美学的特征[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01期

8 郭因;美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读何迈主编的《审美学通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9 覃代伦;;中国少数民族审美学论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10 刘宏球;文学:社会学与审美学的思考[J];浙江师大学报;1993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李梦;彭立勋的审美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彭立勋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审美学学科定位与当代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胡家祥;审美学——未来的伦理学[N];光明日报;2006年

4 吴中胜 张燕;建构中国自己的审美学[N];文艺报;2009年

5 李娜;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N];文艺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金永铮;梦境的审美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国栋;想象的审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贾永平;审美中的怀旧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27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27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5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