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费希特美学的现代性理解

发布时间:2019-05-24 12:47
【摘要】:费希特的同一自我理论表明一个重要的飞跃,如果说古希腊的哲学是在智慧中实现自我的存在,包括康德在内的启蒙哲学在知识中确立自我的存在,那么费希特已洞察到行动与自我存在的内在关系,为现代哲学的存在观设计了实践的真实元素。费希特是一个关怀社会生活的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正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关怀,突显了艺术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在场性。在现代性的视域和范式中理解费希特,费希特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原创性美学思想,他关于美与文化的关系、艺术与技艺的关系、艺术与公共生活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艺术与爱的关系、艺术的自律、艺术的神性、艺术与人类进步等审美现代性的重要原理和命题具有独创的思想深刻性,并对当代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Abstract]:Fichte's theory of the same self shows an important leap forward. If the philosophy of ancient Greece realized the existence of self in wisdom, the enlightenment philosophy, including Kant, established the existence of self in knowledge. Then Fichte has an insight into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ion and self-existence, and designs the real elements of practice for the concept of existence of modern philosophy. Fichte is a philosopher who cares about social life. His aesthetic thought is a kind of special concern for real life, which highlights the presence of art in social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To understand Fichte in the perspective and paradigm of modernization, Fichte has rich and profound original aesthetic thoughts, his relationship between beauty and culture, art and skill, art and public life, art and sci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philosoph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mora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love, the self-discipline of art, the divinity of art, the progress of art and other important principles and propositions of aesthetic modernization are original and profound. And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项项目“德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性视域”(批准号06JD72000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慧民;论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优先”原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王列生;知识增长的四种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沈文钦;;何谓“为学术而学术”——纯学术观的类型学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4 赵琳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刑事和解制度[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姜希玉;;社会公正的内涵分析[J];沧桑;2006年04期

6 刘容;试论嵇康的自然主义[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刘莘;文明批判:卢梭与启蒙运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徐保风;论灾害的伦理二重性[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9 任建东;道德信仰的主体性构成及其本质[J];长沙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蒋国保;论社会公正[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安斌;战国与启蒙时代的刑法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6 李俊奎;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革新;舍勒的人格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卜祥记;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D];复旦大学;2004年

9 汤剑波;重建经济学的伦理之维[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吉生;新形势下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2 张海峰;妨害婚姻家庭犯罪论纲[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王丽琦;伦理道德:社会资源与道德制度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琼;知识作为健康身体的隐喻[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韧;作为主体的意志——从主体性角度对叔本华意志论的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阳建国;人类自由的绪论:波普尔非决定论思想的道德之维[D];中南大学;2003年

7 谌毅;西方现代造型艺术中的“表现”问题[D];武汉大学;2004年

8 华伟;网络交往与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杨旺杰;校长的道德领导[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左伟;市民社会及其伦理价值[D];苏州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昌树;;论哈贝马斯的审美现代性思想[J];社会科学家;2011年07期

2 施立峻;;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4期

3 杨建国;;雅各布森的二项对立思想与审美现代性话语[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约稿启事[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5 宋伟;;现代性历史境况中的中西方美学问题[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6 李启军;胡牧;;生态美学视阈下人与自然的关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章辉;;话语实践论和起源本质论批判[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8 刘毅青;;思想史的意义与经验感受的张力——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两维拓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王妍;;传统美学与消费时代的疏离及转型[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10 白洪菊;;浅谈当代丑学的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光;;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意识——兼论转型期中国美学研究的当代意识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3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5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刘桂荣;;回顾与反思——中国古典美学现代性建设十年[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金惠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审美现代性的三个误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马佩林;美学研究的“关键词”[N];学习时报;2010年

3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杜安;王国维形式美学观念的现代性追求[N];贵州日报;2008年

4 胡友峰;如何研究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范昀;审美与正义[D];浙江大学;2008年

2 张军;阿多诺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4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霍炬;反审美的意识形态[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玲;《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谷鹏飞;艺术何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唐桃;尼采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瑶青;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的当代视觉文化[D];山东大学;2008年

5 李平华;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席勒美学[D];南昌大学;2005年

6 韩慧;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成因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7 段圣玉;张竞生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谢许航;席勒美育思想的现代性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晓男;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波德莱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李文波;席勒“游戏冲动”的三种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848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848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8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