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经验与公共领域的审美建构

发布时间:2019-06-18 14:39
【摘要】:公共领域的审美交往是自由和谐、理性批判与情感表达有机相融的理想状态。审美化的介入与渗透成为当前公共领域的重要背景,"审美经验"在其中更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审美经验的社会共通性成为联系公众的心理纽带;审美经验的社会交往性有助于舆论共识的形成;审美经验更像一层富有弹性的保护膜成为公共领域批判性的缓冲剂。审美经验成为超越现代社会分化局限的伦理资源,以及社会利用和争夺的潜在公共精神资源
[Abstract]:The aesthetic communication in the public sphere is the ideal state of free and harmonious, rational criticism and emotion expression. The intervention and penetration of the aestheticization become an important background in the current public domain, and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plays a role in the catalyst. The social commonness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becomes the psychological bond with the public; the social interaction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public opinion consensus;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is more like an elastic protective film as a critical buffer in the public domain.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becomes an ethical resource that goes beyo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modern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otential public spirit resources for social use and competition.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审美经验’再认识”(编号:2010SJD750007)
【分类号】:B8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凯;“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个表征[J];学术月刊;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友峰;论审美经验中的“距离”问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苏婷;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王兆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管在高;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中介组织概念之辨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彭晶晶;网络传媒——公共领域再次转型的契机[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7 李佑新;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马凌;伟大的中庸:重新认识约翰·密尔的新闻思想[J];北方论丛;2003年03期

9 王婷;社会公正和新型公共领域的建构[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10 余雅风;;教育立法必须以教育的公共性为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慰;;谁的声音更响亮?——析经济权力旨趣规范下的大众传媒[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张翼;;市民社会的叙事宝典——评DV的文化传播意义[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运作机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曹晋;;中国大陆另类媒介的生产:以《朋友通信》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郭权;;潜舆论外显化的限制——对舆论传播现象的反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郭尚兴;;汉英文化类辞典编纂要端举论——以《汉英中国哲学辞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8 苗海强;曹海涛;;公民社会与中国农村[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秀香;;走向制度化的伦理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建设的反思[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10 周菲;;当代欧美公共哲学研究述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波;南昌市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2 柯佑祥;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3 德全英;民族区域自治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6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吕坤良;网络言论传播引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10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晋升;论传媒引导和受众参与的意识互动[D];暨南大学;2000年

2 高健;康德的启蒙思想及其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秦良杰;个人与历史——十七年长篇小说一个角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4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水平;精英艺术:神的诞生与隐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登凯;狂欢——生命之舞[D];西北大学;2001年

7 卢山冰;网络、网络主体与网络外部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8 张海夫;《论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思想及意义》[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束顺民;论转轨时期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重塑[D];厦门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勇;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怎样做“文化研究”?——与陶东风教授商榷[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2 尤西林;审美共通感的社会认同功能[J];文学评论;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静;;小议自然美的标准问题[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2 彭锋;;从身心关系看“虚构的悖论”[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阎国忠;;谁在接着朱光潜讲?——“主客观统一”说的逻辑展开[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4 金鹏;;自由心态与审美心理机制的形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赵玉;阿诺德·柏林特;;走出美学与“否定美学”的困惑——对话当代环境美学家阿诺德·柏林特[J];学术月刊;2011年04期

6 张法;;美学:定义、经典、范围、内容[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7 李科林;;美的虚实之辨——读张法《美学导论》[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8 刘毅青;;思想史的意义与经验感受的张力——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两维拓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罗杰;;审美意识的元形态:原初审美意识[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10 P.拉马克;院成纯;;美学:后退、前进与分化[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立勋;;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审美心理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确;;论美学的人间性[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5 祁志祥;;“自适其适”、“至乐无乐”——庄子美学新论[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6 汪行福;;社会批判与审美理论——从本雅明的救赎批判到哈贝马斯的新启蒙美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唐圣;;论美学的边界[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丕显;;后实践美学析疑[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9 蒋均涛;;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抒情性作品与审美体验[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邵同;;毛泽东早期美育思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锋;重要的是将生活做成艺术作品[N];中华新闻报;2007年

2 贾媛媛;美学:从艺术哲学走向文化哲学[N];光明日报;2007年

3 张节末;中国美学史研究法三题[N];光明日报;2001年

4 张晶;“日常生活审美化”呼唤学理建构[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刘鑫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文学院;城市美学与现代城市构建的美学实践[N];延安日报;2006年

6 李永新;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N];文艺报;2007年

7 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易》宇宙论:中国美学的理论之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9 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成员 卢甲甲;生态美学丛书:探究新的生态审美观[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10 徐宗文;美学与“诗性的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彦章;公共领域的审美经验[D];山东大学;2007年

2 李春媚;“审美经验”再认识[D];扬州大学;2011年

3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4 周舒;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5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刘德林;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范昀;审美与正义[D];浙江大学;2008年

8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9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杨庆杰;宋明理学美学引论[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晗;姚斯审美经验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2 宋s,

本文编号:25015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015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e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