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谈“非”论“去”——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
[Abstract]: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pre-modern and post-modern. The pre-modern culture is in an undifferentiated state, the modern culture is moving towards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ost-modern culture shows the trend of de-differentiation. From modern to post-modern, culture has experienced a three-stage theory that has never differentiated to differentiation and then to de-differentiation. Although there may be exceptions and fortuitous in the local details, but its mainstream, the overview does not come out of this basic framework. In this way, three keywords indicating the cultural conditions of these three historical stages can be extracted, which are both interrelated and broken, both negative and continuous, like "snake biting tail", which constitutes a positive, negative and closed logical circle: the prominent keyword of pre-modern is "no", and the key word of postmodern popularity is "go".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1AZW001)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旭平;建构与解构:主体在现代、后现代哲学中的命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杨雪云;后现代社会理论对社会学的启示及其局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余吉生;论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的着眼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李道先,侯曙芳;试论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审美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俞昌春;后工业社会体育特征与产业化前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穆亚一;消费异化的产生与危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翁瑜;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独特个性[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8 刘永杰;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彭锋;从狭义美学到广义美学——兼论蔡元培美学的现代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天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菊花意象的三重境界[A];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2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7 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8 凌宏彬;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孔建平;文艺美学的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鸿英;论老舍小说的三重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亚平;论新时期文艺创作中的平民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汤广全;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的哲学基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4 聂伟;写作者的话语姿态[D];郑州大学;2000年
5 郭永红;论美与生命[D];郑州大学;2000年
6 黄誉;童话写作中的幻想新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吴小平;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吴南松;英语格律诗汉译方法回顾与思考[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10 周丽;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怀璞;徐玉玉;魏微;;关于当代文化转型及审美文化的思考——兼论西部电视剧的审美创造[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马文君;;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的冲击[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3 邓欢;杨洪林;;广告审美文化的审美嬗变与美学走向[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柯汉琳;;德性审美文化的人性论基础与审美选择[J];学术研究;2011年05期
5 苏达仁;;美学:面向新时代——关于我国当代美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罗绂文;;西方“游戏”审美理论模式的类型研究[J];艺术百家;2010年S2期
7 谢雪莲;;艺术在消亡与涅磐之间——谈席勒美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响及其现代批判[J];贺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赵士林;;略论“情本体”[J];哲学动态;2011年06期
9 李朝阳;;论当代美学多元格局的建构[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10 张惠;;审美地理学意义的乡土美学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岚;;新世纪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桂强;;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黄河涛;;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王旭晓;;现代消费审美化与美学在经济领域的作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肖建华;;新疆自然风光的现代美学价值[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于乃昌;;走进边缘——中华美学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文放;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晗宁;促进审美文化向现实拓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在实践中提升上海审美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5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薛永武;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7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陈静;审美文化研究的新拓展[N];文艺报;2004年
9 宋洁;无处不美的美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晓刚;在坚持中不断创新[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2 刘继平;周来祥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爱红;电子传媒对审美文化的冲击与传承[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王莹;论宋代审美文化与宋代日常生活的融合[D];兰州大学;2008年
5 赵立如;审美文化的传播者—常任侠美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6 傅前景;当代中国农民审美心理特点及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洪畅;论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茁;生命美学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苏文宝;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审美的沉沦与超越[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10 郭少丹;消费与审美的对话[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01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01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