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同情与理解:中西美学主体间性的互补

发布时间:2019-06-18 18:45
【摘要】:现代西方美学走向了主体间性,它从解释学角度,以审美理解来沟通人与世界,构建主体间性;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价值论角度,以审美同情来沟通人与世界,构建主体间性。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是同一的,共同构成审美主体间性。因此,中西主体间性美学可以相容互补。
[Abstract]:Modern western aesthetics moves towards intersubjectivity, which communicates man and the world with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and constructs inter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 while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communicates man and the world with aesthetic sympathy and constructs inter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xiology.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and aesthetic sympathy are the same and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aesthetics. Therefore, the aesthe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ubjects can be compatible and complementary.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厦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知常;在对话中重建中国美学[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3期

2 潘知常;中国美学的现代诠释[J];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03期

3 耿海英;中西美学存在方式的变化[J];中州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4 王德胜;百年中国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思考[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潘知常;从自然的人到人的自然——中国美学的现代诠释[J];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02期

6 张晶;中国美学:在与西方美学的融通中显发价值[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於贤德;开放的历程——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动力[J];文艺评论;2001年01期

8 詹七一;美学:走向跨文化的对话与整合[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文征;世界性的中国美学之路──评潘知常教授的《中国美学精神》[J];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04期

10 张强;;谈中国美学的发展与创新[J];戏文;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宛小平;;美学和中国美学——兼与章启群先生商榷[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高建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A];“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高建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A];“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胡家祥;;中国美学的“理”观念述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平;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和世界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山东大学文学院 程相占;新世纪中国美学一瞥[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4 邹华;中国美学原点解析[N];美术报;2005年

5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代迅;跨文化转向中的中国美学抉择[N];文艺报;2009年

7 冷卫国;对中国美学文化传统源头的追问[N];光明日报;2005年

8 王学海;中国美学原点的反思和建设[N];文艺报;2005年

9 周纪文 朱洁茹;“中国美学三十年暨周来祥教授执教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周翼双;品味中国美学套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4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5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6 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9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2 蔡靖芳;张竹坡小说评点的主体间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邹启峰;尼采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学[D];安徽大学;2004年

4 奚彦辉;自我之他性假说[D];吉林大学;2006年

5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6 罗迅;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思想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7 翁利;试论线条是中国画灵魂之所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柳丽;论新全球化下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胥倩;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中的小学品德课堂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郭春凤;文学主体间性视域中的弱者存在[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01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01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2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