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生命体验美学及其当代建构

发布时间:2019-06-22 12:52
【摘要】:生命体验论审美观作为一种以生命为本原、以体验为核心、以自我超越为指向来把握人的审美活动的美学理念,在中西美学史上有着丰厚的历史承传,跟其他美学学派之间亦常会发生交会与互动的关系,在面临新形势需要的条件下,如何对自身固有的传统予以推陈出新,又如何有效地清理与其他学派的关系,是其实现"当代建构"所必须解决的双重任务。文章就"此在"与"不在"、"能入"与"能出"、"彼在"与"本在"、"兴"与"高峰体验"四个方面,系统比较了中西生命论美学传统的得失和异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命论审美观的基本结构范型与理念改进意见;还就生命论与认知论、功利论、形式主义及快乐论诸学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逐个进行梳理辨析,阐明了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的互补互动的积极作用。末了更就个人探索所得加以简要归纳,目的是要让生命体验美学成为开放的体系,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向前发展。
[Abstract]:As an aesthetic concept based on life, taking experience as the core and taking self-transcendence as the direction,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life experience theory has rich historical inherit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other aesthetic schools often meets and interacts with other aesthetic school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acing the needs of the new situation, how to bring out its own inherent tradition. How to effectively clean up th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schools is the dual task that must be solv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pares the gai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 traditions of life theory from four aspects: "this is in" and "not in", "can enter" and "can come out", "he is in" and "Ben in", "Xing" and "Peak experience". On this basis, the basic structure model and idea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of life theory aesthetics are put forward. This paper also combs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 between life theory and cognitive theory, utilitarianism, formalism and happiness theory one by one, and expounds the positive role of complementary interaction that may occur between them. Finall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the aesthetics of life experience become an open system and to keep pace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伯海;;生存·实践·超越——人的生命活动之链[J];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爱斌;康德、叔本华崇高论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刘萍;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彭予;悲惨的一代,痛苦的缪斯——美国自白派诗歌现象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祖保泉;漫议王国维的“意境”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刘淮南;;从“自律”、“他律”看“文学是意识形态”及其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刘萍;;论奥菲利娅的悲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陈涛;;非理性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8 丁淑玲;;论《人间词话》中的“境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9 邓亚梅;;论叔本华关于身体的感受与直观的看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10 古春霞;;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真”境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萧晓阳;;《人间词话》:中国诗学情感论的开拓者[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2 袁进;;儒家与历史进步主义[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卢娟;;在语言中复活的城——论邰筐诗歌中的都市意识[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郑慧如;;当代汉诗游戏论述的省思[A];中国现代诗歌的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白文君;;基于原罪观念的生命伦理学[A];伦理研究(生命伦理学卷·2007-2008)下册[C];2007年

6 莫先武;;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百年文论的影响[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史根洪;嵌入视角下司法信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8 李丽;《人间词话》辨[D];暨南大学;2003年

9 白新欢;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曹孟勤;生态伦理哲学基础的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邹兰兰;刘恒创作综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群;生态消费的伦理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慧芳;英语教学领域的音乐运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吴松;偶开天眼觑红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婕;局部之恶皆普遍之善:有关贪婪的性质与悖论之多层面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齐志会;苏青小说叙事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伯海;一体两用 感而遂通——审美主客体论[J];社会科学;2003年07期

2 李咏吟;审美活动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陈伯海;;生命体验和审美超越——论审美体验的由来与归趋[J];河北学刊;2011年04期

4 朱海宏;生命体验与艺术美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5 唐纯良;;论第二次国共合作历史经验的几个问题[J];学术交流;1985年03期

6 唐乐群;;守持俭德[J];党员干部之友;2001年02期

7 陈希栋;;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J];潍坊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李岩;陈静;;狄尔泰历史主义的生命解释学[J];理论月刊;2007年03期

9 方铁;;论封建王朝治边的历史经验[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林倩婷;;“诗史”的概念与定位浅辨[J];韶关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国庆;;论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历史经验[A];浙江省暨华东六省一市党史系统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2 陈熙春;;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历史经验[A];峥嵘岁月 磅礴绚丽——上海市党校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3 田源;诸雨民;曲青山;;论党的统一战线的基本实践与历史经验[A];在党的旗帜下——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文集(上)[C];1991年

4 赵曦;熊理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成就及其历史经验[A];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08年

5 ;“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经济中心的历史经验”笔谈[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6 范征夫;;反“清乡”斗争的历史经验与意义——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而作[A];继承丰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思想理论研究论文集[C];1994年

7 张侃;;历史经验、“三个代表”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A];浙江省暨华东六省一市党史系统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8 何传启;;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时代[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姚桓;张彦玲;;中国共产党民主建设的历史经验[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执政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1年

10 王鑫;;论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重大意义[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阿玲;我市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报告会[N];闽西日报;2008年

2 范绍林;德才兼备必须坚持以德为先[N];北海日报;2009年

3 安波舜;一句胜过千年[N];文艺报;2011年

4 郑传芳;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N];福建日报;2005年

5 雷云;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N];杭州日报;2006年

6 记者 戴娟;学习运用历史经验加强改进党建工作[N];重庆日报;2010年

7 李晋有;煮海凝盐 集古鉴今[N];人民日报;2010年

8 民族证券 徐一钉;大盘可能再次考验3500点支撑位[N];经济参考报;2007年

9 记者 陈芸邋李柯勇 田雨;让中国活跃起来的决定性一招[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潘启雯;洪水背后的社会治理与历史经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丰;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哲学反思[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李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王兆响;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三大转向与当代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潘嘉;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5 时新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实践·经验[D];山东大学;2011年

6 周连顺;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7 王蓓;“道成肉身”:信仰和审美的相遇[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孙建娥;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历史经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勇;毛泽东执政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邓兰;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洁;“音乐美学”的学科观念辨析[D];山东大学;2008年

2 宋国栋;想象的审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肖朗;回归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学向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宗营芳;审美价值的基本理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赵,

本文编号:25045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045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d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