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

发布时间:2019-06-26 17:40
【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命题。在认知的意义上,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形上学说;在 伦理的意义上,它反映了古人善待自然的积极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胸怀的精神境界;而在审美的意义上,它又 体现了人们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度人情的审美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中,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万物生 命间是息息相通的,处在相互对应的有机联系中,存在于统一的生命过程中,体现出生命的某种象征意义。天人合一 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活动的独特特征和有机整体的思想方法,这对我们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乃至将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思想发扬光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当然我们也要
[Abstract]: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is an important core proposi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sense of cognition, it is the metaphysical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the sense of ethics, it reflects the positive attitude of the ancients towards nature and reflects the spiritual realm of the broad mind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n the aesthetic sense, it embodies the aesthetic thinking mode of people looking at things with human feelings and human feelings with material attitude.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 thought, man and nature are unified, all things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in the corresponding organic relationship,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unified life, reflecting a certain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life.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embodie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activities and the thinking method of organic whole, which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 sum up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aesthetic activities and even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though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Of course, we do, too.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惠雄;中国经济学的源理论研究问题[J];浙江学刊;2000年06期

2 陈云良;儒家伦理与法治精神[J];中国法学;2000年05期

3 吕世伦,邓少岭;天人合一境界中的中华法系之美[J];现代法学;2003年03期

4 李清良;“天人合一”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J];社会科学家;1998年02期

5 蔡方鹿;中华和合文化研究及其时代意义[J];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06期

6 方克立;“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4期

7 何铭;论“无讼”[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张自慧;礼文化中的人与自然之和谐观[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9 樊宝英;“天人合一”与中国艺术的空灵精神[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侯宏堂;“天人合一”观早期发生历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孙燕华;谢金良;;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程群;道教生死观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谢全发;汉代债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尹笑非;民众生活理想的视觉展演[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海龙;传统“和”文化与和谐社会[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5 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云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蕴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6年

2 宋潇婧;中国美学精髓[D];安徽大学;2007年

3 杨利民;中国动画民族特性的形成及审美内涵[D];内蒙古大学;2007年

4 付嘉;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思想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陈平;四象之美:《吕氏春秋》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甜甜;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韩景淇;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和合”精神[D];吉林大学;2007年

8 申洋;重塑中原“美”[D];郑州大学;2007年

9 毛小庶;论南宋书院理学大师的学术精神[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鹏飞;生态美学:理论基础及其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泽厚;;宗白华《美学散步》序[J];读书;1981年03期

2 叶朗;整理中国美学遗产的几个问题[J];西北美术;1982年02期

3 宗白华;关于美学研究的几点意见[J];文艺研究;1982年02期

4 刘纲纪;;中国哲学与中国美学[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5期

5 王德胜;对中国美学潜化特征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1987年02期

6 杜卫;;当代中国美学在呼唤——告别古代[J];电影艺术;1987年02期

7 林同华;略论中国美学系统的研究[J];社会科学家;1988年06期

8 潘知常;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美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9 费舍尔,岳薇;对中国美学现状的观感[J];文艺研究;1988年03期

10 刘传新;韵:中国美学和文艺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J];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2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黄应全;;从美学研究看学术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彭立勋;;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审美心理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杨曾宪;;摆脱“大菜”情结,建设社科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政文;康德对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2 蔡永海;新视野中的中国美学史[N];人民日报;2001年

3 韦科;中国意境美学精神探微[N];文艺报;2001年

4 文月;读《中国美学之旅》的两个附录[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蔡永海;认识中国古代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蔡锺翔 陈良运;关于中国美学范畴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袁李来 罗静;行云流水宗白华[N];光明日报;2002年

8 胡智锋;对影视戏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求[N];光明日报;2002年

9 杨鸥;美学的对话与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10 祝东力 章启群 王锦民;中国美学的省思[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3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4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5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6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8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9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10 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邹启峰;尼采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学[D];安徽大学;2004年

3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4 宁海林;托马斯·门罗的美学研究方法述评[D];河北大学;2004年

5 杜安;王国维、朱光潜悲剧理论之审辨[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6 翁利;试论线条是中国画灵魂之所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8 孙民;禅宗思想的美学解读[D];山东大学;2005年

9 宋丽娜;《抱朴子内篇》美学思想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富宝;反思、批判与重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06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06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a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