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美学研究中跨文化比较的真理性与法理性

发布时间:2019-06-26 15:58
【摘要】:跨文化比较是20世纪以来人文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对各异质文化体系的哲学、文学、艺术等进行比较研究,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对于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各异质文化的美学思想既包含有人类审美意识的共同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不同文化的美学思想的特征。在各异质文化的美学思想的比照中,分析各种美学观念生成转化的背景和动力,使许多难解之题渐趋明晰。有助于在总结各方美学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科学的美学理论,使美学真正成为世界性的学科。错位研究成为与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并置的比较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着眼于非同类、无同源关系的对象的比较,对没有任何联系的不同区域或国家对于同一主题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美学现象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揭示造成这种美学差异的文化社会背景之原因。
[Abstract]: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has been a hot spot in the study of humanities since the 20 th centur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art of various heterogeneous cultural system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aesthetic thoughts of different cultures not only contain the commonality of human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but also have their own particularity. Through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study, it is helpful for us to correctly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esthetic thoughts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e comparison of the aesthetic thoughts of various heterogeneous cultur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motive force of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various aesthetic ideas, which makes many difficult problems become more and more clear. It is helpful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and scientific aesthetic theory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esthetic thoughts of all parties, so that aesthetics can really become a worldwide subject. Dislocation research has become the main method of comparative aesthetic research which goes hand in hand with parallel research and influence research. It focuses on the comparison of non-similar and non-homologous objects, and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aesthetic phenomena in different regions or countries without any connection to the same subject, so as to reveal the reasons for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of this aesthetic difference.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南通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ZW012)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曹顺庆;李卫涛;;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邢建昌;跨文化格局中的美学比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汤文曙;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高敏;“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陈绍山;关于消费的哲学反思[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陶富源;“实践本体论”错在哪里[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杨福生;50年代前期我国文学理论教材建设概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高嘉社;;传播科技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吴国林;王彩虹;张小玲;;产业及其哲学问题[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罗天强;李晓乐;;论消费者对技术的社会责任[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基玫;;对艺术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7 陶秀t,

本文编号:2506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06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e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