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格“沉默美学”的意义解读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
【分类号】:B83-06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和,盖世梅;诉讼证据概念的语义学浅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贾玲云;;《五号屠场》的荒诞艺术与主题深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陈保亚;;论意义的两个来源和语言哲学的任务——从语言游戏规则和单位的还原说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刘洪波;图书馆知识组织的新思路[J];图书与情报;1992年01期
5 王会平,张世晶;解读人类本体论追求的生存内涵[J];长白学刊;2002年06期
6 魏书胜;刘国华;;“哲学的问题”之历史类型及当代启示[J];长白学刊;2006年04期
7 卢睿蓉;《熟路》的艺术特色[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熊志海,张步文;论刑事证据与案件事实之关系[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俞胜,洪晓楠;维特根斯坦与逻辑经验主义[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吴玉军;“神秘之域”的产生与消解——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困境及其出路[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唐嘉荣;;左脑型教育导致道德危机[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艳钰;走向后现代文化多元主义:从罗思和里德看美国犹太、黑人文学的新趋向[D];厦门大学;2001年
2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詹树魁;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D];厦门大学;2003年
5 杨运鑫;多中心大学制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美华;琼·狄第恩作品中新新闻主义、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多角度展现[D];厦门大学;2004年
7 刘田玉;诉讼真实观的演变及其程序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胡书庆;灵魂的翱翔与折断的文学之翼[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10 黄时进;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受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宁莉娜;逻辑方法:在哲学的视野内[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黄炳瑜;黑色美国梦的追求与幻灭[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范小玫;消费主义及其对美国当代社会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年
5 杨波;来自灵魂深处的恐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紫媛;[D];郑州大学;2002年
7 宋建平;形而上学终结了吗?[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8 何亚卿;舍伍德·安德森和他的“小镇情结”[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鸿儒;美国梦与西部拓荒女性——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解读[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小洁;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歌中的视觉特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宇波彰 ,曹允迪;危机中的现代音乐——斯赞·桑塔格谈现代艺术[J];中国音乐;1986年03期
2 罗德·米切尔斯,姚晓o,
本文编号:2531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31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