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化”与“心物交融”——论杜夫海纳审美对象与中国美学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壁;论新世纪审美对象的创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04期
2 段建军,李乖宁;体验与审美对象的深度[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裴云;;从“生活世界”到“审美对象的世界”——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的世界”的现象学意义[J];哲学动态;2007年02期
4 陶谊;;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理论述评[J];镇江高专学报;2007年04期
5 董惠芳;;论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观[J];前沿;2009年07期
6 张云鹏;胡艺珊;;感性: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杜志运;罗常军;;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中再现与表现的世界[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董惠芳;宋巍;;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特征论[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张云鹏;;审美对象的世界[J];东方论坛;2012年03期
10 薛正昌;含蓄与审美对象[J];大理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刘旭光;;作为审美对象的城市[A];都市文化研究(第8辑)——城市史与城市社会学[C];2013年
3 张道一;;中国审美的意蕴[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4 彭亚非;;非美论——先秦审美对象论研究之一[A];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 总第二辑)[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尹旭;从审美对象的特征看继承与创新的美学意义[N];中国艺术报;2002年
2 黄平;现象学的视野[N];文艺报;2007年
3 席格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化创意产业与审美对象的拓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赵睿;审美者和审美对象的对话[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章祖安;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待续)[N];文艺报;2000年
6 古耜;一声清唳晚风凉[N];文学报;2003年
7 陈书馨;陇山绘画艺术建构探讨[N];中国文化报;2005年
8 李培庚;审美发展史纲①[N];文艺报;2005年
9 李盛涛;你知不知道那心灵有多美[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董惠芳;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华;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类型的现象学描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乖宁;审美对象的现象学阐释[D];西北大学;2004年
3 杜志运;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尹晓琴;以欣赏者为出发点看杜夫海纳的美学思想[D];山东大学;2006年
5 郭冬梅;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对深度的阐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媛媛;网络语言的狂欢特征[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7 李静;六朝自然环境审美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梁莎;杜夫海纳美学探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李晓泉;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10 陈贻祥;莫里茨·盖格尔现象学审美价值论[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558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58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