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试论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9-11-10 10:47
【摘要】:在承继20世纪50-60年代"实践派"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李泽厚于20世纪70-80年代对其"实践论美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提出了一种"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可以被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用"外在自然的人化"和"美是自由的形式"来考察"美的本质";用"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和"积淀说"来论述"美感";用"从形象出发"和"三层面"来分析艺术。走向"充实和完善"的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美学,不仅表征了20世纪中国美学"从介绍转向理论建设迈出的一大步",而且也使得李泽厚本人成为了实践论美学在中国的首要代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玉能;;实践本体论的关系性与美[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王元骧;;我看20世纪中国美学及其发展趋势[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续)[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2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张蓊荟;沈晓红;;浅析散文翻译中的意境重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李海燕;;“自然人化”探微——评李泽厚的“自然人化”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潘晓霞;;论艺术美对生活丑的重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8 李慧;;阿城小说中知青身份叙事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9 祖学思;杨皓;;浅析《金光大道》中的美学价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10 阎国忠;体验·反思·思辨——关于美学方法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李心峰;;“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费邓洪;费茸;;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不可忽视的内容——音乐的数学性[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环节和过程[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袁禾;论中国宫廷舞蹈[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3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4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5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6 李静;幼儿汉字多元化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8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银昌;盖事虽《易》,,其辞则诗—《焦氏易林》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群;传统服饰中造物思想的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2 蒋园园;王蒙文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弘强;高中作文创意中的美学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曹岩;和谐与自由的统一[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5 舒畅;网络广告创意的美学探蠡[D];武汉纺织大学;2010年

6 唐兵;近百年中国美育观念演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程远;王蒙审美理想初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黄珊珊;色彩与文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银昌;《焦氏易林》四言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谭佳;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娜;刘晗;徐飞;;畅论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报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2 周良发;;李泽厚现代儒学论要——《略论现代新儒家》再评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王世德;;刘再复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重大意义——读刘再复新著的心得体会[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4 ;新书快报[J];今日中国(中文版);2011年09期

5 赵士林;;略论“情本体”[J];哲学动态;2011年06期

6 田静;;《论语今读》译注商榷五则[J];吕梁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李泽厚;马国川;;辛亥革命散论[J];江淮文史;2011年03期

8 陈德献;;理性与超越:李泽厚美学视阈中的儒道互补[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彭昊;;漫步《美的历程》[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10 张红军;;从本体到生活世界——论彭富春对李泽厚哲学美学思想的师承与创新[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2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汪济生;;是相映生辉之作,还是自相抵牾之笔?——评实践美学的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龚正伟;;中国人光大自己的“快乐体育”如何?[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8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9 陈有f;;论“下半身”[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艳鸽;;数理逻辑对句子隐含语义的展示和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2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李泽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汇报;2010年

3 本报特约撰稿 萧三匝;李泽厚:改良不是投降,启蒙远未完成[N];南方周末;2010年

4 本报记者 黄锫坚;李泽厚:浮生论事[N];经济观察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健;李泽厚:他们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N];南方周末;2007年

6 刘东超(本报书评人);当李泽厚成为研究对象……[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张明扬;李泽厚再谈思想与学问[N];东方早报;2010年

8 朱航满;难以放逐的青春孤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许阳;性情中人李泽厚[N];中国包装报;2002年

10 刘东超 (本报书评人);儒学研究的李泽厚视角[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2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春红;刘再复“启蒙文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9 周新民;“人”的出场与嬗变—近20年来中国小说中的人的话语研究[D];武汉大学;2002年

10 黄旭;文学政治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激进主义[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李倩;简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D];新疆大学;2009年

3 陈霞;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罗华;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张晖;论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D];苏州大学;2010年

7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9 明晓旭;李泽厚90年后学术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陈惠娟;寻回失落的情感天地[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588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588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d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