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的自由历程与价值反思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小康;;当代审美文化的消费本质与时代特征[J];学术研究;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恒文;;批判维度和重建维度的统一——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徐庆年;青年钱钟书与西方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陈海燕;;谢林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李明珠;;论道家之“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丁学松;;想象——一种审美现代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6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胡志明;;尼采与卡夫卡:现代世界两个孤独的行走者[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殷明明;;技术进步与艺术的民主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张道全;略论人的素质的形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侯卫平;王桂亭;;电视文学片的误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军;杨萍;;本体思维的伦理转型与生态价值观之确立[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吴安春;;西方“德性论”哲学视野中的创造观及其教育价值——兼论西方“德性论”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黄凤祝;;存在与人道主义[A];“萨特与当代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吴晓明;;现代性批判与“启蒙的辩证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孔明安;;从文化工业到符号世界———鲍德里亚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思想渊源的探讨[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9 罗锋;;寻找“物化”之旅:传播批判思想踪迹与语境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彭芳;;论比亚兹莱对浮世绘的创造性吸收[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刘翠;人的生存本体论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韩志伟;实践与辩证法——从对象性思维方式到实践性思维方式[D];吉林大学;2004年
8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9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秦艳贞;朦胧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洋;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魏义;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多维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苗荣珍;科技异化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建兰;新世纪《东方女性》中女性情感表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沈丽琴;论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9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吴郁民;论传统雕塑色彩介入当代雕塑创作活动产生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立元;应当正视的负面效应──略论市场经济下的审美文化建设[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2 吴新颖,吴岱霞;审美文化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求索;2004年05期
3 张振华;试论当代审美文化的大众传播特征[J];学术月刊;1997年04期
4 宋新军;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文化和审美文化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陈志昂;论审美文化的若干范畴[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年05期
6 刘雁琳;九十年代成人审美文化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1997年02期
7 郑海英;唐宋审美文化意识的嬗变──从“逸”的范畴谈起[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8 常新,赵伯飞;当代中国审美文化消费化倾向的反思及其构建[J];经济师;2002年02期
9 陈海英;;大众文化:审美体验的演习场[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3期
10 姚文放;;作为历史性概念的审美文化[J];求是学刊;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树理;;树立科学的自由观[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2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桂强;;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倪稼民;;自由·制度·人的全面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曹志成;;关于古典自由观与现代自由观对接的可能性——论世界哲学之父老子自然无为自由论的包容度(论纲)[A];老子故里话老子(第十一集)[C];2004年
6 陈伟;陈正勇;;20世纪早期中国流行歌曲的文学性[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郭汉民;;严复自由观再探讨[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杨玳Z{;;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审美文化特质和创意产业发展[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胡玻;;“主体的物化就是实在的自由”——论马克思的自由观[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张胜利;唐展风;;陈独秀“自由观”探析[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晗宁;促进审美文化向现实拓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文放;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在实践中提升上海审美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5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薛永武;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7 张玉能;当前审美文化的症结点[N];文艺报;2004年
8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王小舒;清代的审美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陈静;审美文化研究的新拓展[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成山;历史与自由[D];吉林大学;2011年
2 曹巧兰;城市审美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谭德生;自由与控制—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5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伏爱华;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李梅;先秦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郭增花;实践与至善—马克思在伦理学上的变革[D];吉林大学;2007年
9 朱群;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10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新波;论20世纪西方的自由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金仲敏;青年马克思的自由观[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郭高峰;爱默生的自由观[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罗翔;论庄子的自由观[D];湘潭大学;2001年
5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6 吴兴华;人的自由何以可能[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7 秦娜;追寻自由之路[D];吉林大学;2010年
8 靳雅茜;浅析后现代景观中的电视审美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云鹏;丹尼特自由观探析[D];山西大学;2010年
10 王晓波;怎样的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73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7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