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虚静之心—庄子“心斋”、“坐忘”审美经验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12:01

  本文关键词:虚静之心—庄子“心斋”、“坐忘”审美经验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从《庄子》“心斋”、“坐忘”审美经验的维度入手,对二者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 首先,阐释了《庄子》中两则寓言中蕴含的审美经验心理过程,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得出二者的异同。二者在审美经验中有以下三点不同:第一,审美活动心理指向不同。审美主体在达到“心斋”的过程中,基本上由外而内、层层内敛;“坐忘”的心理活动指向则是由内向外、逐步外放。第二,“心斋”偏重于提炼感知觉,“坐忘”偏重于剥离理性思维。概括起来,“心斋”是通过提炼感知觉拉远心-物距离,“坐忘”主要是通过剥离理性思维而拉近心-物距离。第三,对心境的侧重不同。“心斋”偏重于“虚”,“坐忘”偏重于“静”。而它们的共通之处在于:第一,二者的总体要求或目标一致,即“虚静”,体现了庄子的审美旨趣;第二,对形体、一般感官的超越,甚至摒弃;第三,它们都是通过不断调适心-物距离,使心进入审美经验的。 其次,总括二者作为审美经验的目的从审美对象和审美趣味上做了划分,指出,“坐忘”、“心斋”的对象首先是自然的天地,最终到达自由、逍遥之“道”;从审美趣味上来看,它们体现了庄子美学“法天贵真”、“恬淡素朴”的审美旨趣。 最后,因为,本文从庄子“心斋”与“坐忘”二者对中国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做进一步的阐释,指出,它们不仅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具有方法上的借鉴意义,更对后世文人、艺术家的人格塑造、处世方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本文仅将《庄子》“坐忘”、“心斋”作为审美经验,以注家、学者们对庄子哲学的解读为基础,重在详细比较二者的心理过程,希图能从这个角度释清它们的关系。
【关键词】:心斋 坐忘 庄子 审美经验 虚静 艺术创作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23.5;B83-0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5
  • 第一章 审美经验之产生15-24
  • 第一节 养生——面对人生以言道15-22
  • 一、为何养生15-17
  • 二、如何养生17-22
  • (一) 重生与外物17-21
  • 1, 不以物害己17-19
  • 2. 齐物我19-21
  • (二) 养生与全德21-22
  • 第二节 安命——求之于心而体道22-24
  • 一、“命”与“安命”的基本涵义22-23
  • 二、追求心灵自由23-24
  • 第二章 审美经验之获取及其走向24-39
  • 第一节 坐忘25-31
  • 一、何为坐忘——庄子论“坐忘25-28
  • 二、“坐忘”的心理状态28-30
  • 三、所忘之物30-31
  • 第二节 心斋31-35
  • 一、心斋的工夫——庄子论“心斋”31-33
  • 二、心斋之心33-35
  • (一) 耳与心34
  • (二) 心与气34-35
  • (三) 心之游35
  • 第三节 “坐忘”与“心斋”之异35-38
  • 一、外放与内收35-36
  • 二、成物与成己36-37
  • 三、贵静与重虚37-38
  • 第四节 “坐忘”与“心斋”之同38-39
  • 第三章 走向自然与自由的审美经验39-47
  • 第一节 自然之天39-41
  • 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39-40
  • 二、“法天贵真”、“恬淡素朴”40-41
  • 第二节 由虚静走向自然与道41-47
  • 一、虚静、自然与真41-42
  • 二、虚静至“道”42-45
  • 三、“心斋”、“坐忘”说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和启示45-47
  •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建民;庄子的审美体验理论系统[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杜书瀛;;审美愉悦与感性经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徐克谦;论庄子哲学中的“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涂波;《庄子》审美体验论新解[J];人文杂志;1999年06期


  本文关键词:虚静之心—庄子“心斋”、“坐忘”审美经验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5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95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d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