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审美的发生——兼答李志宏先生

发布时间:2020-07-17 04:23
【摘要】:任何一个体系严密的美学理论都必须解释审美的发生,而任何一个体系严密的审美发生学都必须能够回答三个问题:审美的发生为什么可能、为什么必然和它怎样发生。正是劳动,使人有了意识,有了情感,有了超越性,从而使审美有了可能;正是劳动中产生的确证感,以及通过确证感实现的人的确证,使审美成为必然;正是确证感向同情感和形式感的发展以及劳动的异化,使审美完成了从非审美和前审美到纯粹审美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易中天;从“前艺术”到“后艺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李志宏;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支点:人的本质还是人的智能[J];学术月刊;2002年11期

3 邓晓芒;;人的本质力量与移情[J];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01期

4 邓晓芒;关于美和艺术的本质的现象学思考[J];哲学研究;1986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志宏;论人类主体认知在审美中的决定作用——从实践美学到认知美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2 易中天;走向“后实践美学”,还是“新实践美学”——与杨春时先生商榷[J];学术月刊;2002年01期

3 杨春时;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J];学术月刊;2002年01期

4 张玉能;实践美学:超越传统美学的开放体系[J];云梦学刊;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中天;走向“后实践美学”,还是“新实践美学”——与杨春时先生商榷[J];学术月刊;2002年01期

2 李志宏;;人类审美是怎样从无到有的——对新实践美学及实践美学的解析与提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刘晶;;不断“自我超越”的实践美学——论新实践美学的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4 杨春时;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J];学术月刊;2002年01期

5 邓晓芒;;新实践美学的审美超越——答章辉先生[J];河北学刊;2008年04期

6 张玉能;;新实践美学研究(专题讨论) 主持人讲话[J];云梦学刊;2010年03期

7 聂运伟;;原始模仿活动与实践美学的内在规定性[J];河北学刊;2008年04期

8 郭玉生;;实践美学视域中的悲剧与现代性问题[J];河北学刊;2008年04期

9 张玉能;;新实践美学与“艺术终结”[J];河北学刊;2008年04期

10 张弓;;蒋孔阳:新实践美学的奠基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黄洁;;加强中国传统审美设计研究——走向21世纪的中国美学的重要工作[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朱存明;郑广智;;《人类学美学的崛起》[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王娟;;躯体进化特征与审美功能探讨[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斌;;医学审美在脂肪抽吸术中的应用[A];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张目;中国女性审美发生三大变化[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2 陕西师大文学院 李西建;消费时代的审美[N];社会科学报;2002年

3 王振复;东方美学研究的奠基之作[N];光明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姜小玲;文学,应该有一点厚重的东西[N];解放日报;2010年

5 汪红光;让清明文化“文化”起来[N];宁波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庆杰;宋明理学美学引论[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李学斌;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早;对品牌神话效应的审美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2 孔莉;文学创作与审美发生机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杜晓沫;当代中国审美发生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6年

4 刘业明;对美学中“实践”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贺丽;实践美学论争的历史考察及其哲学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李芳;二维视野中的蒋孔阳美学[D];南昌大学;2007年

7 黄一;跨文化语境中审美发生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许作秀;文化禁忌与审美[D];鲁东大学;2012年

9 匡妥;从受众体验看科幻电影的审美效应[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10 侯娇姣;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画的现代解读[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589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7589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6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