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与美感的眼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7 17:38
【摘要】: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提出的重要美学概念,意指艺术的作用在于让人脱离自动化状态,并通过延长信息处理的时间来产生审美的感受。在陌生化近半个世纪的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其研究重点一直放在陌生化与美感的关系、美感的感知和接受过程等方面,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视觉艺术作品上,较少涉及语言文字。并且,对于为数不多的语言文字陌生化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表现有二。一是现有研究未能明确指出陌生化程度与美感的动态关系;二是审美过程仅借用视觉艺术作品的审美模型进行理论阐释,尚未依托实证手段进行语言文字视觉阅读的审美过程分析。为此,本文拟以汉语量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审美评定和眼动追踪的方法,探讨如下两个研究问题:(1)陌生化程度与美感存在怎样的动态关系?(2)由量词和名词构建的词组,其审美过程有何特点?选取汉语量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量词的类别较少,语境依赖性强,且在具体的语境中生成的语义较为稳定,利于实验操控;选取眼动追踪作为测量手段,主要考虑到:眼动追踪的实验环境更接近于自然语言文字的视觉阅读,可减少因实验环境因素带来的干扰。此外,眼动追踪指标的时间和空间定位性强,且有些眼动指标,如:瞳孔大小,可直接反映情感唤起的程度。眼动追踪的这些特点,与比ERPs和fMRI等实验手段相比,对于本文研究的审美感知将更具针对性。针对上述两个研究问题,本文挑选37名江苏省某高校大学生作为受试,采用3(熟悉度)x2(具体性)的被试内设计。实验材料为中文量名词组,共计480组。其中,刺激材料360组,填充材料120组。实验任务为可接受性判断,被试需判断所呈现的词组是否可接受。在眼动追踪实验之后,被试对所测词组的陌生化程度和美感进行评定。基于陌生化程度与美感的动态关系和量名词组的审美过程分析,本文获得了如下基本结论:(1)陌生化程度与美感的动态关系呈现出非对称性的倒U型曲线,具体表现为:随着陌生化程度的增加,美感先缓慢上升;在陌生化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美感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陌生化程度的继续增加,美感迅速下降。其间,陌生化程度与美感的动态关系存在一个阈值,表现为:当陌生化程度位于七级量表的4至5之间时,美感值最高,即:当陌生化程度到达中等偏强时,人们可获得最大的美感体验。(2)语言文字的审美过程可从审美产生的文本位置与时间进程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就文本位置而言,审美过程发生在陌生化程度承载量最大的关键文本位置;就时间进程而言,语言文字的审美发生在大脑信息处理的晚期阶段。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如下:在理论上,本文证明了Wundt关于陌生化程度与美感的不对称倒U模型,修正了Berlyne的单纯倒U模型,明确提出了陌生化程度与美感的动态关系模型的阈值,并证明了只有当陌生化程度达到中等偏强时,才能获得最强的审美体验。在实证上,本文发现了语言文字与视觉艺术审美机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形成于信息处理早期阶段的视觉艺术美感,具有整体性特征;而产生于信息处理晚期阶段的语言文字美感具有阶段性滞后的特征。这一发现为语言文字审美的线性过程提供了实证证据。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3-02
本文编号:2772153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3-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袁毓林;汉语量词的描摹性[J];汉语学习;1981年06期
2 周建成 ,何松山;量词的修辞功能[J];修辞学习;1997年06期
3 温锁林;急智的创造,具象的表达——文学作品中临时量词的妙用[J];修辞学习;2004年04期
4 马贝加,张丽敏;汉语量词比喻用法初探[J];语文研究;2001年02期
5 王素梅;从汉语量词的形象性谈量词的用法及教学[J];语言与翻译;1996年01期
本文编号:2772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772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