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当代中国仿古型古城镇旅游的审美体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8 16:46
【摘要】:在消费文化语境和大众文化的背景下,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逐渐发生变化:由理性思考转向感性体验、由无功利纯粹鉴赏转向功利性的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体验”成为后现代审美的主要形式。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加,闲暇消费的比重不断增长,由此促进了休闲文化产业和体验经济的发展,其中,旅游是现代人休闲的主要方式。本文选择“仿古型古城镇”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的全方位、综合性和体验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日常生活中现存的审美问题,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理论观照点是乐感美学。祁志祥先生2016年出版的《乐感美学》一书,构建了一套以“乐感”为基点的美学原理,其创新点在于:将美的根源归纳为“适性”;承认五觉快感均能生成美感;认为美感在互动中生成;指出美、善之间的相通性。这些理论均与仿古型古城镇的审美体验问题相契合,因此,以乐感美学为理论观照点,一方面论证了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在审美活动中的合法性,说明美学回归感性、审美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证实了乐感美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对于人们如何审美地生活、“诗意地栖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界定“仿古型古城镇”的概念,并概述乐感美学的主要观点,说明乐感美学理论与本论文研究对象的契合点。第二章论述仿古型古城镇旅游的审美文化背景。一是消费文化语境下,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接受方式发生转变;二是体验经济背景下,人们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方式呈现出新的样态。第三章对仿古型古城镇的审美主客体进行研究。一是审美主体的大众化及其审美的功利性倾向;二是仿古型古城镇的审美特点,包括仿古建筑的拼贴性与仿真性、仿古景观的意象美、文化内涵美;三是依据主客体关系,阐述仿古型古城镇的适性之美。第四章结合实地调查,对仿古型古城镇的审美体验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重点分析仿古型古城镇旅游的主要审美方式,以及旅游主体的美感生成方式,兼论仿古型古城镇审美体验的美学价值。第五章针对仿古型古城镇开发中的同质化、旅游项目浅层化、冲击原生态文化等问题,运用乐感美学原理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34
【图文】:

周庄,古城镇,拆旧建新,古城


图 2 周庄而仿古,则是指模仿古代。仿古旅游是“以本国的历史古迹、文化遗址和,精心设计一些模拟古代的政治事件、经济生活、文化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旅览活动项目,使旅游者在游览中身临其境,仿佛回到古代社会”[1]。各地多通过“拆旧建新”兴建仿古型古城镇。当前的“拆旧建新”大致可三种类型,“一是在古城内拆旧建新,建设仿古街区;二是在古城旧址复古,造假复原古城;三是在古城周边仿古新建,扩建旅游设施”[2]。前两者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颇受学术界诟病。第三种则围绕历史文化或历史,进行合理开发,既能保护散落的文化遗迹,又能为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提供平台,还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一举多得。“仿古型古城镇”主要依三种类型进行界定。本文对“仿古型古城镇”作如下界定:1.以仿古建筑群为骨架;2.以某个遗址或某种历史文化为依托;3.有一定的规模,具有集游、购、娱、食、宿

古城,乐感美,乐感文化


图 3 滦州古城(二)乐感美学理论概述1.“乐感”之辨析在乐感美学中,“乐感”指涉美的最基本特质,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态度。乐感美学的基本定义是:“美是有价值的五官快感对象和心灵愉悦对象中,美的立足点是愉悦感,凡是能够使人得到审美愉快、产生审美情感、且价值的欣赏对象都叫做美。“乐感”即是对这种愉悦性情感态度的概括。“乐感”的概念借用于李泽厚先生的“乐感文化”命题。但乐感美学与乐化不同。乐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精神,包含一种“乐天知命”的意识着中国人自强不息、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乐感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实用理究变通,表现在中国人处事灵活、圆融,但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道德底断被突破,价值判断不断丧失。乐感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耻感文

影像,感官体验,即时性,古城


图 4 偃月古城众的审美接受更加倾向于即时性、无深度的感官体验,以验。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需要承受来自工作、长时间的精神紧绷和高强度的大脑运转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成为现代普遍的审美接受方式。人们热衷于在电视、电影影像环境中,寻求刺激性的视听快感,这种审美方式对审需深度的理解能力,也无需高雅的鉴赏趣味,便能轻松得足。历史流传下来的古城、古镇在当代多秉持保护为主、大兴土木、破坏历史原貌、太过现代化,而仿古型古城镇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气息充分融合,合理开发现代娱乐项城镇旅游得以流行,正是因为其集游、购、娱、食、宿于,打破了传统的距离化和静观欣赏的审美模式,转向全身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敬梅;;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古城镇开发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年02期

2 武静;;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古城镇开发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7年06期

3 公静;张凤美;;基于蜂窝模型的齐鲁古城镇文化品牌建设[J];传播力研究;2017年06期

4 ;旅游开发,项目经营,古城镇保护何去何从[J];公关世界;2015年12期

5 阮文奇;李勇泉;;国内古城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综述[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6 王宝月;;古城镇旅游与非遗保护融合发展研究——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青州市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年06期

7 廖春花;;旅游融合发展的古城镇特色保护[J];旅游研究;2016年02期

8 ;“伟大的时代 辉煌的足迹”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诗歌征稿启事[J];金山;2018年09期

9 李霞;;省暨滨州市妇联举办“送温暖·三下乡”活动[J];山东画报;2016年02期

10 周粤;;历史文脉在古城镇景观设计形象提升中的传承与表达[J];花卉;201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寻访中国最美古城镇·发现之旅系列活动——津冀辽古镇古城三日寻访[A];民族建筑(2014年第9期 总第151期)[C];2014年

2 本刊记者;;以美好方式影响世界[A];民族建筑(2014年第6期 总第148期)[C];2014年

3 闵浦;;罗师长欢送我们去路西[A];老兵话当年(第一辑)[C];2001年

4 ;2014活动展望[A];民族建筑(2014年第5期 总第147期)[C];2014年

5 施德法;黄扬飞;吴建华;夏建中;;浙江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潘春华;;镇江食俗有“三怪”[A];2015年02月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7 田喜洲;;三峡库区淹没古城镇迁建后旅游业发展策略探讨[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绾心;古城镇保护,文化链条不能被割断[N];中国文化报;2019年

2 记者 张烨 通讯员 陈天长;长汀古城镇实施“三民”承诺制[N];闽西日报;2017年

3 苗凤强;古城镇执法改革惠民利民[N];衡水日报;2018年

4 记者 焦磊;古城镇建立“三三三九”基层社会治理模式[N];河北日报;2018年

5 本报记者 孙君;古城镇:三大特色产业强村富农[N];本溪日报;2018年

6 王晓楠 魏建林;古城镇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N];衡水日报;2018年

7 本报驻意大利记者 韩硕;特色旅游唤醒意大利古城镇[N];人民日报;2018年

8 凤强 王博 景升;古城镇“三大工程”提升党建内生动力[N];衡水日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孙君;桓仁古城镇农民香菇棚里收“金银”[N];本溪日报;2017年

10 记者 蔡添高 通讯员 詹春艳 袁鸿梅;“强劲引擎”助推传统行业发展[N];闽西日报;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钰;当代中国仿古型古城镇旅游的审美体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9年

2 李玲;川西古城镇旅游规划多属性群决策分析与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

3 龙辉;湖南古城镇旅游网站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尹基宇;历史古城镇环境保护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王天兰;古城镇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卢军霞;基于游客体验的古城镇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辛杰;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8 岳勇;古城阆中旅游开发市场分析及营销战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王诣;隐映城间[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10 包晓莉;古城镇旅游竞争力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73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773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5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