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以陕北民歌为主题的音乐可视化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1 16:25
  陕北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中的一朵奇葩,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千百年的历史沉淀赋予了陕北民歌独一无二的鲜明特色,它凝结了陕北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也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陕北民歌为主题,对音乐可视化这一课题进行了思考与研究,对陕北民歌音乐的独特性进行探索分析,主要关注于音乐信息与视觉图形如何以更加准确更加理性的方式实现对位,音乐可视化图形的创意原则以及如何将陕北民歌特色融入可视化图形创作之中,试图通过设计的艺术表达更新大众对陕北民歌的欣赏和认知,为陕北民歌的传播与继承贡献一份力量。本论文的结构框架如下:绪论部分概述所选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创新点。第一章阐述了陕北民歌的诞生原因及历史沿革,陕北民歌从体裁到内容的分类。第二章对音乐语言与图形语言的共通性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第三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重点阐述了陕北民歌可视化图形需要遵守的原则及如何将音乐信息与可视化图形实现对位。第四章的内容为结合陕北民歌可视化方法而进行设计实践的验证。最后对陕北民歌可视化设计方法进行总结,并对陕北民歌可视化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文章来源】: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以陕北民歌为主题的音乐可视化设计研究


脚踩莲花手提笙(坐帐花)绥德流传

窗花,靖边,陕北,民歌


8锣鼓等都是通体红色或者在金属上拴一截红色的绸子,让人看到便觉得红红火火充满热闹喜庆之感。二、民俗风情与剪纸艺术中的造型审美陕北民歌描述的很多场景都与当地的民俗有关,民俗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滋养着民歌的一字一句,民歌则以生动的语言将民俗融汇到日常生活中。陕北民歌中蕴含的民俗分别为婚俗、葬礼、人生礼仪、酒文化、巫术祭祀、祈雨祭祀,其中包含了许多视觉意象,而陕北的民间剪纸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一些原始图腾和其他古老的纹样,如“蛇身人首”、“鹿头树”、“抓髻娃娃”等,陕北剪纸包罗万象,从瓜果鱼虫,鸡鸭猴鼠到男女老少,劳动场景,都能运用象征、寓意等手法将其表现的形神兼备。陕北剪纸淳朴粗犷,简洁明朗,无拘无束,独特的原生态风格与陕北民歌有异曲同工之妙,且在表达内容上如兄妹开荒、走西口、赶牲灵等也有与陕北民歌相通之处,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养分,借鉴传统陕北剪纸的造型特征,为作品增添专属于陕北的独特味道,凸显陕北民歌质拙淳朴的气质。图1-1脚踩莲花手提笙(坐帐花)绥德流传图1-2兄妹开荒(窗花)靖边高朗宇藏

趋势图,音乐,保罗,视频


12此外还有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BroadwayBoogie-Woogie,1942~1943)如图2-2,横纵交错的彩色线条与点仿佛爵士乐中的鼓点与旋律,时而激烈,时而舒缓,形成反差明显、静中见动的节奏感,给人一种秩序性十足的音乐美感。保罗克利(PaulKlee)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也常常会参考音乐,《红色赋格曲》(FugueinRed,1921)(如图2-3)以红色做为主色调将无形的音乐视觉化,每个色块如同音符,追求抽象的表达与色彩的音乐效果,给人以潜移默化的视听感受。图2-2蒙德里安《百老汇爵士乐》图2-3保罗·克利《红色赋格曲》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动态音乐可视化的趋势,音乐动态视频、可交互式艺术装置,沉浸式音乐体验,编程艺术等等新媒体形态应运而生,如来自新西兰的氛围音乐家NigelStanford运用音流学原理制作的音乐MV《CYMATICS》(如图3-4)就将音乐与科技完美结合起来,艺术家用沙子、水、铁磁流体等作为道具,运用克拉尼图形、鲁本管实验、铁磁流体实验等一系列物理原理,使人们真正看见了音乐。此外中国的视觉音乐家谭盾也一直致力于音乐的视觉创作,在其2005年举办的个展《谭盾音乐视觉2005》中,他灵活的使用音乐作曲、即兴表演、声音、视频、影像等多种手法,将现场布置成一个调动观者所有感官的视听艺术装置,使音乐突破了听觉的限制,从多维度进行了立体深刻的表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音乐可视化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实例[J]. 王钧平.  演艺科技. 2018(05)

博士论文
[1]区域—民俗中的陕北音乐文化研究[D]. 李宝杰.南京艺术学院 2013

硕士论文
[1]陕北民歌唱词的语言学特征[D]. 徐佩.陕西师范大学 2017
[2]基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视觉化设计研究与实践[D]. 谢辉敏.湖南大学 2014
[3]从音乐到图形[D]. 成蒙.西安美术学院 2014
[4]陕北民歌音乐特征研究[D]. 徐珊珊.延边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029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029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a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