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互联网时代平面设计的非中心化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5 01:04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中蓬勃发展的平面设计,在形式上与设计方法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以互联网时代的平面设计非中心化现象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平面设计非中心化的表现与成因,旨在研究平面设计的非中心化现象对平面设计未来发展的影响。本文首先深入研究,在互联网传播形式下,平面设计产生非中心化现象的原因。通过对非中心化一词的源流分析入手,研究非中心化的产生原因与特点。对平面设计非中心化的发展进行具体分析,包括在互联网中平面设计范畴的外延;数字技术促进平面设计形成非中心化的改变;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为平面设计非中心化提供了基础。以及,大众文化对于平面设计非中心化现象的影响进行分析。之后,主要分析非中心化在平面设计上的表现。它可分为设计师的发布作品媒介被改变;制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非中心化表现;客户群体、客户思维方式、客户与设计师之间关系的非中心化表现;以及设计内容中功能与形式的非中心化表现。最后得出结论,非中心化的平面设计现象是在互联网时代中,对于平面设计发展有利也有弊。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虽然有利于个性化的设计发展,但由于受到互联网传播模式和大众文化的制约,导致非中心化平面设计缺乏创新能力。...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研究背景
        2.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三)相关概念
        1.互联网时代
        2.平面设计
        3.非中心化
        4.后现代思想
    (四)文献综述
        1.平面设计总体研究
        2.平面设计非中心化相关研究
一、平面设计非中心化的成因
    (一)平面设计范畴的外延
        1.线上平面设计的演进
        2.线下平面设计的对接
    (二)数字化技术的推动
        1.设计工具的数字化
        2.设计信息的数字化
        3.设计思维的数字化
    (三)大众文化对于非中心化的影响
        1.消费文化的符号化
        2.生活审美化的大众审美泛化
二、平面设计非中心化的呈现
    (一)设计师非中心化的表现
        1.发布媒介的发展
        2.空间与时间拓展
    (二)客户非中心化的表现
        1.群体中心与边缘的模糊
        2.思维方式的非中心化
        3.职能界线被打破
    (三)内容非中心化的表现
        1.对形式与内容的解构
        2.形式与内容的再平衡
三、非中心化对平面设计的双重影响
    (一)非中心化的价值
    (二)非中心化的制约
        1.非中心化对技术依赖
        2.非中心化的媚俗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数字时代中美互联网产业发展中公众的作用初探——以BAT和FAG为例[J]. 刘磊.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9(01)
[2]哲学的“终结”与美学的危机:基于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的思考[J]. 宋国栋.  美与时代(下). 2019(01)
[3]制造业的未来与手工艺教育——来自英国手工艺教育的启示[J]. 李砚祖,朱怡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8(06)
[4]人工智能背景下设计思维的发展与转变[J]. 杨彭.  江苏科技信息. 2018(30)
[5]用户体验设计之辨[J]. 吴琼.  装饰. 2018(10)
[6]人机自然交互的前沿探索——阿里巴巴国际UED负责人傅利民专访[J]. 吴琼,赵毅平.  装饰. 2018(10)
[7]新媒体时代青年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张耀铭,张路曦.  青年发展论坛. 2018(05)
[8]什么是数字化?[J]. 陈刚.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8(04)
[9]FATBOOK:“去中心化图书馆”探究[J]. 巫祖炎.  视听. 2018(08)
[10]德里达的“视听文字学”与多元共生思维[J]. 赵奎英.  南京社会科学. 2018(01)

博士论文
[1]互联网时代媒体经济发展研究[D]. 林翔.武汉大学 2013
[2]中西绘画空间范式论[D]. 王帆.东北师范大学 2011
[3]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D]. 刘丹鹤.复旦大学 2004
[4]审美批判与理性重建[D]. 施立峻.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86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186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8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