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论纲
发布时间:2017-04-20 21:39
本文关键词:旅游美学论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在国内目前的美学研究中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对旅游活动的美学探讨还极不完善,本文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对人的旅游活动进行思考,从旅游美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旅游审美的特性及旅游的美学意义三个方面对旅游活动进行美学层面的考察,力图填补旅游美学领域的一大空白。 旅游是为了寻求某种生命体验、暂时离开惯常环境,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寻求审美体验的活动,其性质是人的真正自在自为的自由生命体验。这种体验源于人的缺乏性需要和审美需要。在旅游活动中,人的缺乏性需要具体来说指的是保持生命力的需要、休憩休闲的需要、好动的需要、宣泄的需要、解放的需要、好奇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冒险的需要、认同的需要、满足爱的需要和满足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满足审美需要是旅游活动的重要方面,,审美是人们旅游过程中的必经行为和必然效果。人的审美需要指的是人发现美、追求美的心理,由于旅游的场所是美景聚集、文化蕴藉的地方,因此,旅游活动能够在悦心悦意、悦耳悦目和悦志悦神三个层次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从生命的角度考虑,旅游具有游戏性。旅游同游戏一样是相对于工作的休息,都能够促使感觉变化,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即自由的状态,实现人性的完满。二者都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并同样具有弥补现实缺憾的功能。旅游审美具有动态性。表现在:旅游是一种实际参与性的审美活动;旅游是一种各种官能全部调动的审美活动;旅游是一种“演员”与“观众”相统一的审美活动。只有在动态中人们才能获得对事物的完整感受,动态游览中的步移景异,使景观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且旅游审美化静为动,使静态的景观构成动态的审美欣赏意境。旅游审美具有可转换性。这种转换包括时空转换、自我角色的转换、客观世界向景观世界的转换、常态生活向审美生活的转变和人的生命向神的生命的转换。 旅游活动是一项集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生活美为一体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因此其所具有的美育功能能够培养,提高旅游主体对现实世界(自然的、社会的)和艺术世界的美的感知力、陶冶精神培育人格、丰富和增加生命的意义。旅游帮助人们回归自然和谐的境界,强化审美的人生态度,构建审美化生存方式,并把人从表层需要、感官满足的大众审美文化的追逐中提升出来,使其能够充分地享受人生,尽情地体验人生,更好地把握人生,从而成为人生审美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旅游美学 游戏性 转换性 动态审美性 审美人生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3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引言7-9
- 第一章 旅游美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9-21
- 第一节 旅游的美学定义9-10
- 第二节 旅游与人的缺乏性需要10-16
- 第三节 旅游与人的审美需要16-21
- 第二章 旅游审美的特性21-41
- 第一节 旅游审美的游戏性21-26
- 第二节 旅游审美的动态性26-33
- 第三节 旅游审美的转换性33-41
- 第三章 旅游的美学意义41-54
- 第一节 旅游的美育功能41-46
- 第二节 旅游作为人生审美化的途径46-54
- 结束语54-55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章海荣;从史实梳理中拓展旅游美学研究[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2 章海荣;旅游美学研究对象辨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肖俭伟;邱美玲;;关于旅游审美经验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4 陈军;论审美人生态度的构建[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章海荣;试论游览主体动态审美的三种方式[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许宗元;论旅游的美学本质[J];学术研究;1997年04期
7 卢善庆;构建旅游美学交叉学科体系之我见[J];学术月刊;1997年02期
8 管宁生;试论园林艺术的美学特征[J];中国园林;1999年03期
本文关键词:旅游美学论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9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19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