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生活方式——一种历史的呈现维度
发布时间:2021-05-27 12:01
美,是伴随人类世代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憧憬。追求美好生活,就必然从对美的理解与它的实践依托开始。审美是对美的理解、是对美的价值的探究和评价标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方式是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具体开展方式。美好生活建设是新时代党带领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加深刻认识美好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急需根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历史思维、历史传统为现实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为了更好地理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在历史长河中探寻先辈们对审美与生活方式的具体实践。审美与生活方式的变革都具体显性的迟滞性,就要从历史中发掘、找到延续的脉络与发展的线索;并在文化记忆中传承和发展。因此,要解读历史呈现维度,由此简述传统文化审美特征与社会生活变化的联系,管窥社会生活史中的美的历程;进而通过审美与生活方式的历史呈现,找到文化发展的线索、为文化大发展服务。
【文章来源】:知与行. 2020,(03)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审美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二、我国审美与生活方式发展的历史概述
(一)先秦、秦和两汉时期的审美生活
(二)魏晋南北朝及至元代时期的审美生活
(三)明、清及近代时期的审美生活
三、历史维度下审美与生活方式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四、反思与启示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活范畴及其社会建构意义[J]. 王雅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2]明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常建华. 史学集刊. 2014(03)
[3]“审美”概念的分析[J]. 姚文放. 求是学刊. 2008(01)
[4]生活化的民间艺术[J]. 唐家路. 齐鲁艺苑. 2006(04)
[5]场景与图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与“月份牌”[J]. 郑立君. 艺术百家. 2005(04)
[6]民族审美意识三论[J]. 李丕显.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86(02)
硕士论文
[1]论宋代审美文化与宋代日常生活的融合[D]. 王莹.兰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07526
【文章来源】:知与行. 2020,(03)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审美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二、我国审美与生活方式发展的历史概述
(一)先秦、秦和两汉时期的审美生活
(二)魏晋南北朝及至元代时期的审美生活
(三)明、清及近代时期的审美生活
三、历史维度下审美与生活方式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四、反思与启示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活范畴及其社会建构意义[J]. 王雅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2]明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常建华. 史学集刊. 2014(03)
[3]“审美”概念的分析[J]. 姚文放. 求是学刊. 2008(01)
[4]生活化的民间艺术[J]. 唐家路. 齐鲁艺苑. 2006(04)
[5]场景与图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与“月份牌”[J]. 郑立君. 艺术百家. 2005(04)
[6]民族审美意识三论[J]. 李丕显.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86(02)
硕士论文
[1]论宋代审美文化与宋代日常生活的融合[D]. 王莹.兰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07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207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