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

发布时间:2017-04-23 03:04

  本文关键词: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的生态纪,在席卷全球的绿色生态浪潮冲击下,中国的生态理论也处于建构之中。中国文学的生态批评,中国生态文学的研究和发展还是一个尚待探索的领域。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的方法,从生态审美、生态伦理的角度入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伦理意识进行审美分析,包括在审美关系中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审美立足点,尤其是文本中的生态审美意识及其所展示的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论文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呈现了中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生成和演进的历史过程。 在绪论部分,交代了生态审美问题提出的背景和价值,对于目前生态文学的创作现状和生态批评的理论研究现状做了简要述评。 第一章界定了生态审美意识的理论范畴。在生态审美领域,已经初步建立了生态美学的基本逻辑、审美理想和价值内涵。生态审美是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旨趣,进而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础之上,探求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和谐的审美关系,具有浓厚的人类乌托邦色彩。目前关于生态审美的价值内涵的界定还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主要有曾繁仁教授提出的生态本真美、生态存在美、生态自然美、生态理想美以及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等;曾永成教授提出的生态气象美、生态秩序美、生态功能美、生态人格美等。生态审美还存在许多有待于深化和细化的理论问题,生态美学的有关观点显现出了理论上的创建性。 第二章描述了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审美是与中国现代性启蒙一起生成并发展的,既是在西方生态思想冲击下的接受与认同,也是生态危机的现实困境下主体意识崛起的必然,中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二十世纪现代性的文化语境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中国现代性的发展才最终促成了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中国二十世纪的现代性是以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为开端的,人的主体性觉醒实现了人自身的精神生态启蒙。进入工业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世界变得陌生而复杂,人被机器统治和操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陌生而疏离,与自然全所未有地对立。人与自然的日益对立和疏远最终导致了生态危机的爆发。 第三章主要梳理了中国现代文学生态审美意识的演进过程,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生态主题始终处于无名的状态,在叙事上呈现出隐性书写的结构特征。生态主题是以表现人与自然关系为主要诉求的叙事主题,并在这一主题框架下所进行的文本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处于不断的调适之中,它最终指向的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相一致的平衡关系。中国现代文学中人与自然主题的体现,同样也处于这样一种不断调适的状态之中,人与自然的生态主题的发展和演进尽管具有渐进性,但是它始终混杂在不同的叙事话语中。人与自然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冲突与矛盾、协调与统一都内在地隐含在民族国家、战争、乡土、政治、文化寻根等多元叙事结构中。 第四章概括了生态文学的特征与文本形态。生态文学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其实,这主要是开辟了一个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新视角,在这个新视角中,文学获得了新的系统属性,这个系统属性,之前也在文学中存在着,只不过未以自觉的系统形态出现。当下,生态文学的提出,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潜在的系统属性已经开始以自觉的形式出现,并在创作领域被广为实践。生态预警报告、散文、随笔等自然写作文本以及生态诗歌、生态小说,戏剧等文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生态文学的创作也呈现出了独特的生态审美特征。将自然、爱和美完美结合起来;主体对自然的视角是一种平等的审美关系,是融入自然的生态审美选择;人性美的张扬确立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一个突出的审美特征,也成为现代生态人格美的追求;对种际公正的追求,是生态伦理观的重要体现。 第五章分析了生态审美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生态审美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包容性的审美系统,因此在它的内部,必然要求同一性与差异性共存。同一性主要体现了生态审美基本的语境、价值内涵、审美尺度的一致性,但是在不同的地域、民族和不同性别之间,生态审美呈现的方式是千差万别的。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正是生态系统稳定、平衡,具有活力与生机的特征之一。 我国生态文学发展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创作和审美呈现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随着生态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和深入,在创作形态和叙事模式以及艺术手段上将日趋成熟和多样化。生态批评理论和生态美学思想也将逐步走向成熟,在内涵建设和理论体系上将有进一步的突破和发展。
【关键词】:生态美学 生态文学 生态批评 审美意识 文本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3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绪论12-22
  • 0.1 问题的提出12-13
  • 0.2 价值和意义13-14
  • 0.3 生态文学创作现状14-18
  • 0.4 生态批评的研究现状18-20
  • 0.5 研究对象、方法和路线20-22
  • 1 生态审美意识的理论范畴22-39
  • 1.1 生态美学的确立22-23
  • 1.2 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23-24
  • 1.3 生态审美的内涵24-34
  • 1.3.1 旨趣理想24-25
  • 1.3.2 价值内涵25-29
  • 1.3.3 思想资源29-34
  • 1.4 审美和生态审美34-35
  • 1.5 生态美和自然美35-39
  • 2 生态审美意识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39-58
  • 2.1 现代性语境39-46
  • 2.1.1 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与改造39-41
  • 2.1.2 都市文明病的批判41-43
  • 2.1.3 主体的救赎与精神的还乡43-46
  • 2.2 现实语境46-52
  • 2.2.1 工具与功利:政治中心主义的虚幻46-48
  • 2.2.2 征服与颂歌:人类中心主义的谮妄48-49
  • 2.2.3 反思与诘问:我们在哪里走错了路49-50
  • 2.2.4 危机与衰落:人类共同的困境50-52
  • 2.3 接受语境52-58
  • 2.3.1 移植:外来译介打开了与世界对话的窗口52-53
  • 2.3.2 整合:探寻西方生态思想发展脉络53-54
  • 2.3.3 解读:接受和阅读的另一种途径54
  • 2.3.4 同步:本土生态理论体系的构建54-58
  • 3 中国现代文学生态审美意识的演进58-84
  • 3.1 从隐性到显性的生态主题特征60-63
  • 3.1.1 无名状态与隐性书写60
  • 3.1.2 多元叙事和宏大主题的遮蔽60-63
  • 3.1.3 创作主体生态意识的缺失63
  • 3.2 民族国家叙事中的生态启蒙63-72
  • 3.2.1 国民性改造和精神启蒙65-67
  • 3.2.2 高扬自我的“自然意象”67-68
  • 3.2.3 沦落的“生死场”68-72
  • 3.3 现代乡土叙事的自然回归72-75
  • 3.3.1 百草园、儿童记忆与自然72-73
  • 3.3.2 后花园、萧红与安魂曲73-74
  • 3.3.3 白洋淀、硝烟与港湾74-75
  • 3.4 革命叙事中的土地符码75-77
  • 3.4.1 丰灾与人灾76
  • 3.4.2 土地的失与得76-77
  • 3.4.3 土地的政治化77
  • 3.5 历史文化叙事中的“土地空间”77-84
  • 3.5.1 复魅的自然78-81
  • 3.5.2 感官的田野81-82
  • 3.5.3 民间的大地82-84
  • 4 生态文学理念与文体形态的建构84-113
  • 4.1 生态文学的命名与自我认同85-87
  • 4.2 生态文学文体形态87-100
  • 4.2.1 生态报告:从环境文学到生态文学87-90
  • 4.2.2 自然写作:以大自然为母体的书写90-93
  • 4.2.3 生态小说:生态理想与新乡土叙事93-100
  • 4.3 生态文学的审美特征100-113
  • 4.3.1 自然、美与爱的生态境界100-104
  • 4.3.2 融入自然的精神追求104-107
  • 4.3.3 生态人格美的向往107-109
  • 4.3.4 超越种际的道德关怀109-113
  • 5 生态审美的同一性与差异性113-142
  • 5.1 共同的生态危机与不同的生存困境113-117
  • 5.1.1 生态审美的民族性趋向113-114
  • 5.1.2 生态审美民族性的本质114-117
  • 5.2 对共同美的认同与追寻117-124
  • 5.2.1 东方生态思想的认同与接受117-120
  • 5.2.2 东方意象生态视角的审美建构120-124
  • 5.3 生态审美视角中“征服主题”的差异124-134
  • 5.3.1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差异125-128
  • 5.3.2 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差异128-131
  • 5.3.3 不同时代语境中的差异131-134
  • 5.4 生态女性主义的觉醒134-142
  • 5.4.1 女性与自然的认同134-136
  • 5.4.2 性别伦理视角下的自然136-139
  • 5.4.3 女性生态主义伦理立场139-142
  • 结束语 当下生态文学的症候分析及走向预测142-147
  • 一、中国生态文学的症候式分析142-145
  • 二、生态文学走向预测145-147
  • 参考文献147-150
  • 致谢150-15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152-1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宗启;庄小彤;;论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2 王德胜;美学视野中的生态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万书元;生态美学的性质及其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4 袁鼎生;民族生态审美场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曾繁仁;试论人的生态本性与生态存在论审美观[J];人文杂志;2005年03期

6 张懿红;;从当代中国大陆乡土小说透视乡土叙事之动力机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04期

7 罗宗宇;对生态危机的艺术报告——新时期以来的生态报告文学简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06期

8 袁鼎生;;生态美的系统生成[J];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9 朱晓鹏;;论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J];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10 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本文关键词: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1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21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8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