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孔子美学之自由精神

发布时间:2021-07-11 01:40
  学术界长期误认为孔子没有自由精神,实质上,孔子虽然没有从掌控必然性以及谋求个人权利等外用角度谈论自由,但是,他却从生命本身出发探讨自由。孔子的自由即由自,"自"是"自由"必然的逻辑起点。"自"并不是代表个体的"自我",而是一个本源性范畴,这个本源性范畴即本体,孔子心目中的本体是"仁","由自"即"由仁"。"仁"在人生实践中的开显与朗现,便是自由,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由、人与他人(社会)关系的自由、人与自我关系的自由。"仁"的朗现依靠个体自觉、自主和自为的力量,故个体自由与否并非取决于客观上的"能"与"不能",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为"与"不为"。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2018,(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孔子仁学中的“他人”[J]. 吴兴华.  齐鲁学刊. 2013(03)
[2]儒学的核心价值及其意义[J]. 蒙培元.  社会科学战线. 2009(08)
[3]“仁者人也”——“人的发现”与古代东方人道主义[J]. 白奚.  哲学动态. 2009(03)
[4]孔子金规则解析[J]. 于民雄.  贵州社会科学. 2008(10)
[5]“爱(与)(他)人”——重读孔子的“仁者爱人”[J]. 伍晓明.  中国文化研究. 2003(04)

博士论文
[1]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 高连福.首都师范大学 2011
[2]仁:作为道德本体的构成[D]. 洪晓丽.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77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277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3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