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体批判与主体可能——论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的演进与批判
发布时间:2021-08-17 08:15
西方左翼政治全面衰退的严峻现实向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体研究提出了理论课题,即主体的革命意识如何激活和实现?围绕这个问题,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美学展开了主体批判和主体可能的四种理论模式探索:一是以文化领导权和主体意识生成关系为重心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主体模式,它认为主体性意识存在于文化批判和文化抵抗复杂动态辩证过程中;二是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主体模式,它以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物质性来说明主体生产的内在主客体辩证法;三是部分后马克思主义重新反思主体消解论,提出重返主体性立场;四是威廉斯、伊格尔顿等人激活马克思主义悲剧美学,他们认为可以从悲剧美学中汲取重塑具有牺牲精神的革命主体可能性条件,这不失为马克思主义主体研究一种有意义的美学规划。
【文章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34(07)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主体性意识
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主客体辩证法
三、后马克思主义与重返主体性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悲剧美学与革命主体的可能
1. 悲剧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具有情感体验的普遍性共通感, 这是悲剧与后现代主义社会主体冷漠化和碎片化相区别的。
2. 悲剧是能融合个体情感经验与形而上学崇高的特殊美学形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新发展[J]. 亚历克斯·卡利尼科斯,佟登青.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5(06)
[2]论后现代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主体[J]. 朱安·吉姆勒兹·安可,肖琼.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2(05)
[3]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J]. 李文阁. 红旗文稿. 2011(13)
本文编号:3347412
【文章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34(07)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主体性意识
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主客体辩证法
三、后马克思主义与重返主体性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悲剧美学与革命主体的可能
1. 悲剧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具有情感体验的普遍性共通感, 这是悲剧与后现代主义社会主体冷漠化和碎片化相区别的。
2. 悲剧是能融合个体情感经验与形而上学崇高的特殊美学形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新发展[J]. 亚历克斯·卡利尼科斯,佟登青.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5(06)
[2]论后现代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主体[J]. 朱安·吉姆勒兹·安可,肖琼.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2(05)
[3]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J]. 李文阁. 红旗文稿. 2011(13)
本文编号:3347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347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