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视觉符号与眼球吸引力问题研究 ——以张艺谋作品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19 16:35
我们的时代进入了以视觉文化为主导文化形态的发展阶段,视觉图像与视觉影像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得视觉艺术也由殿堂走向了日常。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论调产生了,那就是所谓的“视觉至上论”。自视觉至上论最初出现时起,就引起了学界诸多学者的注意。一系列关于颜值正义、视觉中心主义、视觉经济、视觉符号等等研究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社会语境和研究语境中,视觉因何至上,始终是一个未能被完整回答的问题。本文从此问题入手,试着从内在的视觉符号的角度,理解视觉至上问题,探讨视觉符号在当下时代愈发具备眼球吸引力的缘由。文章以张艺谋的影视作品为例,用文本分析、定性分析、跨学科研究等方法,解码视觉符号与眼球吸引力关系。本研究从视觉符号的固有性质开始研究,从张艺谋作品中的视觉符号的表现、视觉符号的类别到视觉符号具备眼球吸引力的一些因素等等,渐次深入分析视觉符号具备眼球吸引力的缘由,思考视觉符号在当下语境中的走向。消费时代的视觉符号,以视觉技术为依托、以大众媒介为载体,以视觉性为内核,以消费为诉求,在相互关涉中生产意义与快感。在为满足官能性感受并为此作出消费行为且以其建构身份认...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本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2章 视觉符号概说
2.1 视觉符号概念的基本内涵
2.1.1 视觉符号中的“视觉”
2.1.2 视觉符号中的“符号”
2.1.3 视觉符号的整体解读
2.2 消费时代视觉符号的主要特质
2.2.1 如何理解“消费时代”
2.2.2 消费时代的视觉符号特质
第3章 张艺谋影视作品视觉符号解码
3.1 视觉符号的主要表现方式与特点
3.1.1 颜色
3.1.2 女性特征
3.1.3 空间
3.1.4 音乐
3.1.5 舞台艺术符号
3.2 视觉符号的基本类型
3.2.1 高度抽象化的
3.2.2 意识形态化的
3.2.3 审美消费式的
第4章 消费时代视觉符号之具有眼球吸引力缘由分析
4.1 视觉符号的内在吸引力
4.1.1 视觉性的本质属性
4.1.2 艺术符号的自发需求
4.2 消费时代的外在驱动力
4.2.1 消费时代的时代推动力
4.2.2 图像崇拜的偶像影响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艺术作为出场符号[J]. 赵奎英. 文学评论. 2018(04)
[2]从《长城》看如何运用视觉符号进行跨文化传播[J]. 黄远卿.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2)
[3]米歇尔的“图像转向”理论解析[J]. 郑二利. 文艺研究. 2012(01)
[4]西方视觉文化理论的图像转向——以米歇尔为中心[J]. 杭迪. 社会科学家. 2011(12)
[5]视觉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J]. 雷启立,周捷.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6]视觉艺术美学风格的形成及其范式转换探因[J]. 曹晖,谷鹏飞. 学习与探索. 2006(04)
[7]论作为象征符号的“封面女郎”[J]. 周宪. 艺术百家. 2006(03)
[8]图像、形象、意象——建筑审美的“视觉化”倾向[J]. 陈海津. 南方建筑. 2005(02)
[9]“意识形态化”与“泛意识形态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问题沉思[J]. 唐少杰. 现代哲学. 2003(03)
[10]反思视觉文化[J]. 周宪. 江苏社会科学. 2001(05)
硕士论文
[1]当代视觉艺术的审美问题研究[D]. 周小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45231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本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2章 视觉符号概说
2.1 视觉符号概念的基本内涵
2.1.1 视觉符号中的“视觉”
2.1.2 视觉符号中的“符号”
2.1.3 视觉符号的整体解读
2.2 消费时代视觉符号的主要特质
2.2.1 如何理解“消费时代”
2.2.2 消费时代的视觉符号特质
第3章 张艺谋影视作品视觉符号解码
3.1 视觉符号的主要表现方式与特点
3.1.1 颜色
3.1.2 女性特征
3.1.3 空间
3.1.4 音乐
3.1.5 舞台艺术符号
3.2 视觉符号的基本类型
3.2.1 高度抽象化的
3.2.2 意识形态化的
3.2.3 审美消费式的
第4章 消费时代视觉符号之具有眼球吸引力缘由分析
4.1 视觉符号的内在吸引力
4.1.1 视觉性的本质属性
4.1.2 艺术符号的自发需求
4.2 消费时代的外在驱动力
4.2.1 消费时代的时代推动力
4.2.2 图像崇拜的偶像影响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艺术作为出场符号[J]. 赵奎英. 文学评论. 2018(04)
[2]从《长城》看如何运用视觉符号进行跨文化传播[J]. 黄远卿.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2)
[3]米歇尔的“图像转向”理论解析[J]. 郑二利. 文艺研究. 2012(01)
[4]西方视觉文化理论的图像转向——以米歇尔为中心[J]. 杭迪. 社会科学家. 2011(12)
[5]视觉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J]. 雷启立,周捷.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6]视觉艺术美学风格的形成及其范式转换探因[J]. 曹晖,谷鹏飞. 学习与探索. 2006(04)
[7]论作为象征符号的“封面女郎”[J]. 周宪. 艺术百家. 2006(03)
[8]图像、形象、意象——建筑审美的“视觉化”倾向[J]. 陈海津. 南方建筑. 2005(02)
[9]“意识形态化”与“泛意识形态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问题沉思[J]. 唐少杰. 现代哲学. 2003(03)
[10]反思视觉文化[J]. 周宪. 江苏社会科学. 2001(05)
硕士论文
[1]当代视觉艺术的审美问题研究[D]. 周小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45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445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