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当代艺术视角下多感互通设计的运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7 23:54
  如今的我们正身处于影像和多媒体技术迸发的时代大狂欢之中,而我们主要依赖的视觉感官认知也已经被形形色色的信息污染填满,单一感官的创作设计形式早已跟不上大众的审美需求,因此以多感觉认知叠加呈现的多感互通设计应运而生,形成一股新兴的潮流。当代艺术本质上也是建立在人类感官系统上运作的,从而得到自我价值的提升,且感觉系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也是区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主要工具。多感互通的出现,使人们更重视自身的感官体验和艺术自带的功能特性。本文明确了当代艺术和多感互通设计两者交错共有的范畴,从而更好地利用两者之间的联系,推进设计与当代艺术更好的发展。当下正是艺术全球化蓬勃发展的时期,艺术和设计都在不断更新,呈现出更生动立体并具有深度更丰满的作品实体状态。本文从感官系统本体之间的联系出发,通过研究多感互通融入当代设计的传递方式和应用方法与诸多方面,以及多感互通为设计带来的变化,归纳出多感互通给当代艺术设计带来的影响和其自身价值。事实上多感互通设计早已经渗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在悄无声息中影响着当下的社会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等多方面,随着其迅速发展,体现形式多样、覆盖面...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当代艺术视角下多感互通设计的运用研究


《在沉睡间》《对话DNA》盐田千春

当代艺术视角下多感互通设计的运用研究


阿布拉莫维奇当代艺术-交互设计作品《Rising》

少数民族,感官


11图2-1少数民族香竹茶的包装设计以包装设计为例,包装材质和质感的选择占很重要一部分比例,当代艺术时期的设计与其他时期设计不同在于,在满足功能性和审美性的同时也讲究环保和能源节约,格外重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许多设计师也尝试用天然可再生的材料作为设计媒介,以竹元素为主的茶叶包装设计,即可表现了对环保观念的重视,又可以凸显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竹文化,且竹子本身自带清新自然的味道为茶叶包装设计增添了更多天然的特点。另外从环保角度上来说,竹子的质感比传统市面上的茶叶包装增添了一份自然属性和物理属性,将触觉和视觉通过外在形状和质感联系起来,将环保和绿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缩小人与产品的生疏感。2.2.2多感互通的心理学认知原理和内在的感官传递多感互通内在认知是通过感官在心理上主动创造的,单一感官在受到外在影响刺激后,通过心理产生的意象可以被其他感官所接受影响,感觉相互之间叠加、转移,彼此之间互为依仗,单一感官系统产生变化,和其他感官之间也会产生心理层面上的影响,从而生产多感互通的这种内在联系。从心理学认知上分析,某一感官系统自主积极的消化信息,并产生反应后联动身体的其他感觉器官进行共鸣。Dove巧克力的广告语“德芙纵享丝滑”,通过直观的语言和视觉上的刺激将味觉上的丝滑口感和触感上的丝滑质感联系在一起,突出Dove巧克力丝滑在口这一主打特色,广告里女主周身围绕着丝绸一般的巧克力,口感上的满足和身心上的舒适表现得淋漓尽致,将消费者带入到德福营造的丝滑体验之中,广告通过视觉和听觉上刺激消费者的味觉和触觉记忆,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引起消费者对丝滑感受的所有记忆,加强感官认知的叠加,从而促进消费者消费的热情,而人们看到的所有都只是大脑意识里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艺术与设计角度看创意服装与成衣设计的关系[J]. 李杨.  美与时代(上). 2018(09)
[2]视觉传达设计中“立体化”感觉信息的构建研究[J]. 李达林.  大众文艺. 2017(06)
[3]浅谈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J]. 张益.  戏剧之家. 2016(23)
[4]感觉原理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 帅航日.  中国园艺文摘. 2014(06)
[5]西方现代、后现代和当代艺术的分期与区别[J]. 王端廷.  东方艺术. 2013(01)
[6]自我的回归——论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同国际接轨[J]. 胡平.  中国包装工业. 2012(13)
[7]从认知角度分析通感与隐喻之间的关系[J]. 王凤鸣.  林区教学. 2010(01)
[8]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再现[J]. 王楠.  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2(07)

硕士论文
[1]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感官表达研究[D]. 严晨.安徽工程大学 2013
[2]试论当代艺术与现代海报设计形式语言的融合与沟通[D]. 李以楠.西安美术学院 2010



本文编号:3552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552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4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