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民间造物仿生设计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0 14:31
侗族优美的自然环境孕育着独特的侗族人文文化,从侗族村寨、风雨桥、鼓楼以及民间生产生活用具等等无不传递着醇美的侗乡民间造物魅力,其技艺精巧,造型美观,趋吉文化特征明显,蕴含着深刻的民族宗教文化与哲学内涵,如风雨桥,其名富有诗意,且传递着驱邪祈福、风调雨顺之意。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筑就了侗族民间仿生造物的现实根基。侗族人民的包容性、对其他民族优秀造物文化的吸纳性以及宗教崇拜的多样性等等使得侗族民间造物独树一帜。人类活着不仅仅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还包括人类的内在动机、心理需要与精神追求等,侗族人民将他们独特的民族认可、宇宙观、自然观、价值观、审美观、理想信念等赋予民间造物之上,籍此寄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需求。仿生造物在侗族民间造物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现存的大量仿生造物实例进行对比研究,试图挖掘出侗族民间仿生造物的美学内涵。本文主体用三个章节阐述、分析了侗族民间仿生造物实质上是一种蕴含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哲学文化内涵的仿生造物手法。从第二章开始,对侗族民间仿生造物的成因进行分析,提炼出精神正向性、宏观互渗思维、完整性审美三种造物思想根源。第三章则列举了...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说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侗族民间仿生造物分类
第二章 侗族民间造物仿生美学成因分析
2.1 精神需求的正向性导向
2.2 宏观思维视角下“互渗思维”的经验性提炼
2.3 “完整性”审美对自然物象的概括
第三章 侗族民间造物仿生美学机制探究
3.1 形至形的纯粹性
3.2 形至质的目的性
3.3 形与质的形成机制
第四章 侗族民间造物仿生设计的美学价值表现及应用
4.1 形、质与结构的审美方式拓展
4.2 曲率变化审美的丰富性再现
4.3 仿生设计符合意象文化的融合及提升
4.4 仿生设计应用案例分析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然、艺术、本我三位一体的仿生设计美学探析[J]. 游凯. 四川戏剧. 2016(12)
[2]侗族审美文化特征探析[J]. 杨秀芝.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3]试论原始符号互渗思维对逻各斯信仰创新的启发[J]. 陈锐. 西部学刊. 2016(05)
[4]侗族风雨桥建筑营造技艺及其文化来源探析[J]. 刘洪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5]论民间造物的“量材为用”观念[J]. 傅伊. 艺术教育. 2016(03)
[6]图像学视角下漓江流域古民居装饰信息研究[J]. 褚兴彪,刘庆涛,周信颖,刘志浩. 包装工程. 2016(04)
[7]民间造物艺术的自然观探析[J]. 王兴业. 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5(06)
[8]论小家电产品的形态仿生设计[J]. 包惠敏. 艺术教育. 2015(10)
[9]广西三江侗族竹编旅游纪念品保护与开发研究[J]. 于静. 大众文艺. 2015(08)
[10]神秘的侗族鱼文化[J]. 罗康隆. 百科知识. 2014(20)
硕士论文
[1]禾中之鱼[D]. 吴婷婷.广西民族大学 2010
[2]仿生设计学研究[D]. 于晓红.吉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35242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说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侗族民间仿生造物分类
第二章 侗族民间造物仿生美学成因分析
2.1 精神需求的正向性导向
2.2 宏观思维视角下“互渗思维”的经验性提炼
2.3 “完整性”审美对自然物象的概括
第三章 侗族民间造物仿生美学机制探究
3.1 形至形的纯粹性
3.2 形至质的目的性
3.3 形与质的形成机制
第四章 侗族民间造物仿生设计的美学价值表现及应用
4.1 形、质与结构的审美方式拓展
4.2 曲率变化审美的丰富性再现
4.3 仿生设计符合意象文化的融合及提升
4.4 仿生设计应用案例分析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然、艺术、本我三位一体的仿生设计美学探析[J]. 游凯. 四川戏剧. 2016(12)
[2]侗族审美文化特征探析[J]. 杨秀芝.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3]试论原始符号互渗思维对逻各斯信仰创新的启发[J]. 陈锐. 西部学刊. 2016(05)
[4]侗族风雨桥建筑营造技艺及其文化来源探析[J]. 刘洪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5]论民间造物的“量材为用”观念[J]. 傅伊. 艺术教育. 2016(03)
[6]图像学视角下漓江流域古民居装饰信息研究[J]. 褚兴彪,刘庆涛,周信颖,刘志浩. 包装工程. 2016(04)
[7]民间造物艺术的自然观探析[J]. 王兴业. 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5(06)
[8]论小家电产品的形态仿生设计[J]. 包惠敏. 艺术教育. 2015(10)
[9]广西三江侗族竹编旅游纪念品保护与开发研究[J]. 于静. 大众文艺. 2015(08)
[10]神秘的侗族鱼文化[J]. 罗康隆. 百科知识. 2014(20)
硕士论文
[1]禾中之鱼[D]. 吴婷婷.广西民族大学 2010
[2]仿生设计学研究[D]. 于晓红.吉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35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635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