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物性探究
发布时间:2022-07-15 18:18
中国陶瓷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传统陶瓷艺术惟妙惟肖的绘画装饰、优美典雅的器具造型、完美无瑕的工艺技术令世界叹为观止。然而,传统陶艺是没有“物感”的,材料的本质属性被人们忽略。“八五”美术思潮后,中国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家不再追求绘画和造型的精益求精,对陶瓷的媒介材料也有了更多的探索,甚至允许综合材料入侵传统的陶瓷媒介。本文从物性观念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当代陶瓷材料语言的物性嬗变。本文第一章首先对陶瓷艺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在物性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理论。材料的物性是诉诸视觉和触觉的,这是物性的普世性叙事,当代陶艺物性凸显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对陶瓷肌理语言的使用,本文第二章从陶瓷肌理语言出发探索陶瓷材料媒介的物之本性。虽然肌理语言是视觉艺术主要表现语言之一,但传统陶艺一直追求釉面的光滑润泽而忽略材料的物之本性,当代陶艺家使用肌理语言的表现形式完全释放了泥土、釉料、窑火的性格,并且肌理作为一种装饰语言表达着人类的情感经验。陶瓷材料物性诉诸视觉与触觉也体现在器物造型的空间语言的嬗变,陶瓷器具作为一种现实物,它的器物空间语言在当下也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当代陶艺打破传统器皿,移...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关于中国陶瓷艺术研究
(四)述评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当代陶艺和物性的概念界定
第一节 当代陶艺
一.陶器和瓷器
二.传统陶艺与当代陶艺
第二节 物性
一.格林伯格与弗雷德之“物”
二.丹托之“物”
三.海德格尔之“物”
第二章 当代陶艺材料媒介的物性凸显
第一节 当代陶艺物性语言的觉醒
一.陶瓷材料的物性释放
(一)泥性肌理——情感与材料的交流
(二)釉性、火性的肌理——技艺语言的解放
(三)陶瓷物性语言的“技进乎道”
二.陶瓷物性语言的装饰性功能
第二节 虚幻的景致——物性语言的审美意蕴
一.虚幻景致的概念
二.陶瓷肌理的虚幻景致
(一)视觉意象
(二)触觉意象
第三节 陶瓷物性凸显的生命形式
一.追求过程感与永恒性
二.物性语言的“将错就错”——偶然性与残缺美
第三章 当代陶艺物性的空间语言
第一节 虚幻的能动体积——器物空间的叛变
一.传统器具造型的时空突围
二.陶艺空间造型符号——虚幻的能动体积
(一)能动体积的概念
(二)虚幻的能动体积
第二节 脱离尘寰的物性——陶瓷多维化造型的审美意蕴
一.多维化造型的空间语言
二.基本幻象与二级幻象的同化
三.空间幻象与生命形式的异质同构
第三节 陶瓷装置物性空间的剧场化
一.陶瓷装置的剧场空间
(一)剧场性的情境展示
(二)剧场性的时空绵延
二.空间紧张与解决的生命模式
第四章 当代陶艺物性语言的美学之“熵”
第一节 “美学熵状态”概念界定
第二节 陶瓷物性语言的形式之“熵”
一.文化符号的物性表达
二.实验陶艺的物性抽象
第三节 陶瓷物性语言的观念之“熵”
一.装置陶艺的物阵
二.波普、艳俗陶艺的物性异化
三.超写实陶艺的物语叙事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艺:寻常物的“另一种”嬗变[J]. 杨晓斌. 民艺. 2019(01)
[2]物性与空间的共识——当代艺术在中国的经验探索[J]. 黄浩立. 艺术当代. 2018(10)
[3]朝向物的目光:论弗雷德、极简主义与物感[J]. 匡宇.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8(02)
[4]弗雷德的“物性”概念及其现代意义[J]. 孔祥劼. 艺术当代. 2018(05)
[5]“剧场性”的绵延:迈克尔·弗雷德极少主义艺术批评的知觉现象学介入[J]. 朱橙. 美术观察. 2018(01)
[6]寻常物嬗变——是艺术的嬗变[J]. 高雯. 北方文学. 2017(24)
[7]现代陶艺材料本体语言解构与探析[J]. 胡强. 陶瓷学报. 2017(03)
[8]寻常物的嬗变及其标准[J]. 陈序. 美术教育研究. 2017(11)
[9]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以物性为中心的范式转型[J]. 陈佑松. 文艺理论研究. 2014(05)
[10]如何理解装置艺术?——以“剧场性”为核心[J]. 张郑波. 文艺理论研究. 2014(05)
博士论文
[1]阿恩海姆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研究[D]. 邵斯宇.吉林大学 2017
[2]物性、知觉与结构[D]. 朱橙.中央美术学院 2016
[3]现代陶艺的崛起[D]. 张红霞.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4]海德格尔与美学[D]. 刘旭光.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陶质材料在装置艺术中的造型方式与美感表达[D]. 徐小玉.西北大学 2018
[2]论器具与作品的分离和关联—海德格尔与装置艺术[D]. 周晓枫.武汉纺织大学 2018
[3]中国现代陶艺“物性”观念之探讨[D]. 于森.江苏师范大学 2018
[4]论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研究[D]. 袁柳.湖南师范大学 2018
[5]基于格式塔理论的新媒体装置艺术剧场性研究[D]. 马啸.郑州轻工业学院 2018
[6]海德格尔物论的美学阐释[D]. 何阳秋珏.西北大学 2017
[7]“肌理感受”—陶艺肌理语言探究[D]. 马兰.青岛大学 2017
[8]基于视知觉理论下的肌理语言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方法研究[D]. 彭舒敏.西南交通大学 2017
[9]现代陶艺中肌理装饰的表现与应用研究[D]. 姜春雨.沈阳理工大学 2017
[10]天趣为上[D]. 李珊.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6
本文编号:3662594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关于中国陶瓷艺术研究
(四)述评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当代陶艺和物性的概念界定
第一节 当代陶艺
一.陶器和瓷器
二.传统陶艺与当代陶艺
第二节 物性
一.格林伯格与弗雷德之“物”
二.丹托之“物”
三.海德格尔之“物”
第二章 当代陶艺材料媒介的物性凸显
第一节 当代陶艺物性语言的觉醒
一.陶瓷材料的物性释放
(一)泥性肌理——情感与材料的交流
(二)釉性、火性的肌理——技艺语言的解放
(三)陶瓷物性语言的“技进乎道”
二.陶瓷物性语言的装饰性功能
第二节 虚幻的景致——物性语言的审美意蕴
一.虚幻景致的概念
二.陶瓷肌理的虚幻景致
(一)视觉意象
(二)触觉意象
第三节 陶瓷物性凸显的生命形式
一.追求过程感与永恒性
二.物性语言的“将错就错”——偶然性与残缺美
第三章 当代陶艺物性的空间语言
第一节 虚幻的能动体积——器物空间的叛变
一.传统器具造型的时空突围
二.陶艺空间造型符号——虚幻的能动体积
(一)能动体积的概念
(二)虚幻的能动体积
第二节 脱离尘寰的物性——陶瓷多维化造型的审美意蕴
一.多维化造型的空间语言
二.基本幻象与二级幻象的同化
三.空间幻象与生命形式的异质同构
第三节 陶瓷装置物性空间的剧场化
一.陶瓷装置的剧场空间
(一)剧场性的情境展示
(二)剧场性的时空绵延
二.空间紧张与解决的生命模式
第四章 当代陶艺物性语言的美学之“熵”
第一节 “美学熵状态”概念界定
第二节 陶瓷物性语言的形式之“熵”
一.文化符号的物性表达
二.实验陶艺的物性抽象
第三节 陶瓷物性语言的观念之“熵”
一.装置陶艺的物阵
二.波普、艳俗陶艺的物性异化
三.超写实陶艺的物语叙事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艺:寻常物的“另一种”嬗变[J]. 杨晓斌. 民艺. 2019(01)
[2]物性与空间的共识——当代艺术在中国的经验探索[J]. 黄浩立. 艺术当代. 2018(10)
[3]朝向物的目光:论弗雷德、极简主义与物感[J]. 匡宇.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8(02)
[4]弗雷德的“物性”概念及其现代意义[J]. 孔祥劼. 艺术当代. 2018(05)
[5]“剧场性”的绵延:迈克尔·弗雷德极少主义艺术批评的知觉现象学介入[J]. 朱橙. 美术观察. 2018(01)
[6]寻常物嬗变——是艺术的嬗变[J]. 高雯. 北方文学. 2017(24)
[7]现代陶艺材料本体语言解构与探析[J]. 胡强. 陶瓷学报. 2017(03)
[8]寻常物的嬗变及其标准[J]. 陈序. 美术教育研究. 2017(11)
[9]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以物性为中心的范式转型[J]. 陈佑松. 文艺理论研究. 2014(05)
[10]如何理解装置艺术?——以“剧场性”为核心[J]. 张郑波. 文艺理论研究. 2014(05)
博士论文
[1]阿恩海姆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研究[D]. 邵斯宇.吉林大学 2017
[2]物性、知觉与结构[D]. 朱橙.中央美术学院 2016
[3]现代陶艺的崛起[D]. 张红霞.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4]海德格尔与美学[D]. 刘旭光.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陶质材料在装置艺术中的造型方式与美感表达[D]. 徐小玉.西北大学 2018
[2]论器具与作品的分离和关联—海德格尔与装置艺术[D]. 周晓枫.武汉纺织大学 2018
[3]中国现代陶艺“物性”观念之探讨[D]. 于森.江苏师范大学 2018
[4]论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研究[D]. 袁柳.湖南师范大学 2018
[5]基于格式塔理论的新媒体装置艺术剧场性研究[D]. 马啸.郑州轻工业学院 2018
[6]海德格尔物论的美学阐释[D]. 何阳秋珏.西北大学 2017
[7]“肌理感受”—陶艺肌理语言探究[D]. 马兰.青岛大学 2017
[8]基于视知觉理论下的肌理语言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方法研究[D]. 彭舒敏.西南交通大学 2017
[9]现代陶艺中肌理装饰的表现与应用研究[D]. 姜春雨.沈阳理工大学 2017
[10]天趣为上[D]. 李珊.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6
本文编号:3662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662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