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庄子美学的本体论意义

发布时间:2017-05-24 03:02

  本文关键词:庄子美学的本体论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往对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或分门别类地讨论其审美的对象,,意识等或分疏其哲学对美学的影响。本文试图以部分展现整体,以特殊揭示一般,挖掘庄子“美”的内在本源,发现其哲学的全体之“道”。通过具体考察庄子的美学思想,从审美的维度展示其哲学之“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庄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之“道”。他认为“美”根源于“道”的自然性,“道”为“美”的本体论依据。庄子强调了“道”的自然性原则和美的合规律的特点。可以说,庄子在本然世界的天人之际视域里以审美的自然维度体现了更高的天人合一。联系“道”的超越性与普遍性,也可以回应西方从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探求美的本质问题。存在的完美根源于“道”的整体完满性,“道”的完满即是自然或现实的缺陷的相对面。此相对面不是与后者绝然相反,而是包含了其缺陷的补足,成为既自在又自为的完满。 从本然世界走进人自身的存在境域,庄子之“美”并非隔绝于人之在的外在形象,而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自由逍遥之境的追求;其独特的审美境界实际上即是向具体、真实的人自身之在的回归。庄子向往“至美至乐”的道路。这就是人向天的回归,向天的回归也就是向“道”的回归。庄子的人格理想是通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审美之境。此一境界即是与“道”为一的最高的美。他认为只要对人世的是非得失采取超功利的态度,物与我就能达到统一,我就会达到一种“物化”的状态,得到精神的自由和美。庄子美学的自由精神,说到底就是以“道”为本,以“游”为中心的对审美主体理想人格的发掘与张扬。庄子所追求的“游”的境界,是一种精神的自由解放,又是与“道”为一的,是“道”的境界。
【关键词】: 本体 自然 超越 整体 逍遥之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83-09
【目录】:
  • 前言9-10
  • 一、“美”的本体论依据10-22
  • 1、“道”的自然性10-15
  • 2、“道”的超越性15-19
  • 3、“道"的整体性19-22
  • 二、美的回归22-39
  • 1、向天的回归22-30
  • 2、逍遥之境30-39
  • 附录39-42
  • 注释42-44
  • 参考文献44-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景飞;;试析《文史通义》中“道”的概念[J];理论月刊;2011年09期

2 刘根军;;自然之道是对历史的审视[J];文教资料;2011年25期

3 吴倩;;“实践智慧学”的本体论探索——试析牟宗三对中国哲学根基的重建[J];齐鲁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4 王宇成;;《汉书·艺文志》儒家序之“道本”观念探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5 李逢铃;;老子生命四重存在理论探微[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王京婷;;老子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7 林世芳;;虚拟生活中主体想象发展的本体论意义[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周新凤;;“画虽小,道宏之”——姚华画论中“道”的审美阐释[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李晖;;“可说”与“不可说”:庄子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比较研究[J];求索;2011年06期

10 赵玉强;;庄子生命本位技术哲学的基本面向与内在理路探赜[J];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军;;对语文教学中“文”“道”关系的再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常晋芳;;实践本体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困境[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周燕军;;论政府作风建设的“道”和“器”[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桑振中;;阴阳五行与复杂性科学的思考[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石益祥;李友松;;论复数的本体论意义与方法论启示[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段汉明;;中国传统哲学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印证[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陈苏柳;刘生军;樊璇;;城市形态的文化内涵[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毛萍;;论现代人的技术化存在方式[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蒲友俊;;kw史意味着向空间拓展[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田鹏颖;;马克思和康德“两种实践”观的本体论隐喻——试从社会技术哲学视角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峰;论“信息主义”的兴起[N];光明日报;2007年

2 周平远;以人类本体论为基石的艺术哲学[N];文艺报;2002年

3 特约撰稿人 张连起;诚信溯源[N];中国财经报;2003年

4 程惠哲;《文学语言学》简评[N];光明日报;2005年

5 吴潜涛 赵爱玲;诚信与诚信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秦廷国;人与自然的和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汪民安;同建筑学本体论的对抗[N];大众科技报;2003年

8 忻雁翔 (编辑);用诗的语言写诗的经济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9 陈晓明;有一种性格和精神的广西文学[N];文艺报;2006年

10 宰明;范式的探索[N];中华读书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金东;自得: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个案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刘玲娣;汉魏六朝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姜福东;返回方法论的法律解释学[D];山东大学;2009年

4 王英杰;老子生存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但昭明;机体生成之道[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郑笠;庄子美学与中国古代画论[D];苏州大学;2009年

7 黄晓燕;华莱士·史蒂文斯诗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夏绍熙;老庄“自然”观念的产生和变化[D];西北大学;2009年

9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10 郭继民;庄子哲学的后现代解读[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健;庄子美学的本体论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凯;孟子的诠释理论与实践[D];山东大学;2005年

3 秦晓慧;试论《庄子》言与道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谭远宏;犯罪学视野下的犯罪概念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5 王细芳;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6 步蕾英;《空青水碧斋文集》校注[D];广西大学;2005年

7 贺阳;文心雕龙撷微[D];四川大学;2005年

8 张百灵;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本体论意义探析[D];吉林大学;2010年

9 冯进;大乐与天地同和[D];中山大学;2004年

10 崔慧香;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终极关怀精神[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庄子美学的本体论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9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89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9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